慈心悲願傳我心


開發心中的法喜
2024 3月(I)

身體的病找醫生,心理的病靠佛法。修行人如果一段時間沒有用功,心會隨煩惱妄想逐流,無法安定。就像住在雜亂的房間裡,久而久之習慣而不自覺。一間整理乾淨又充滿藝術美感的房間,讓人身心舒暢;「心」也一樣,要不斷的用功,用佛法薰陶,才能掃除心中的污垢。一顆純淨的心,如同煉金,是需要精勤開發的,才能充滿法喜,自然慈悲心流露,心不被境轉,一切皆吉祥。

困難就在你的心
2024 2月

小沙彌做事丟三落四的,在一陣喝責之後,滿臉委曲似乎有說不完的理由。師父上人莞爾一笑,藉機開示說:「事情有這麼困難嗎?其實難在你的心,如果總是以怠惰、散亂的心思做事,那是不會成功的!也因為對外境的分別,所以總是存著妄想心,無法有效迅速的處理;相反地,若心地總是虔誠、光明、努力不懈,就沒有什麼工作是做不完又做不好的。面對事情,要知輕重緩急,依序來做,就不容易混亂失誤,因此,成事敗事,就看你的心如何因應了。」

身是載道器
2024 1月(II)

人生是不斷學習的過程,修行就是在修心,生活中的行住坐臥甚至任何作務、勞動,都是掃除內心髒汙的修行,要修到凡事歡喜,忙時要歡喜,遇到逆緣、逆境也要歡喜。做功課時更要保持清淨心、歡喜心,真誠流露、由衷懺悔,來感謝佛陀的護念和恩德,小小的日課不能間斷,才能調伏自心,就不會一遇到困境便憂悲苦惱。世間無常,人身難得,能修行一日,禮佛一拜,就應明白自己擁有的是無比福報,不要日復一日隨波逐流,因為時間稍縱即逝,要及時把握現有的生命,歡喜無憂地積極修行善法。

生活中來修福
2024 1月(I)

小沙彌滿懷疑惑地請教師父上人:「師父,在生活中要如何培養福報呢?」師父笑著說:「有兩點,第一、禮佛—每尊佛都具備無量無邊的功德,誠心禮佛懺悔,以佛的功德庇護自己的善根因緣。第二、在生活周邊看到不圓滿的地方,隨手將它做好,也是在培養福報。譬如:今日齋堂供佛的盆栽有了片枯葉,隨手摘下讓它更為美觀…等等,這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們可以把握當下培養的福報因緣!」

培福不賠福
2023 11月

一日,師父上人有感開示:「每個人在世間上都同時扮演著各種角色,而每個角色都有他必須完成的本份事,知客師有知客師的責任,行堂師父有行堂師父的使命,同樣是奉獻常住、服務眾生的工作,本來就沒有分別和高下,分別和高下只存在於自己的心,能在本份事中盡心、歡喜,無形中就在培福;相反地,若以分別、煩惱的心去對待,無形中不但不能培福,反而會因為有了過失而賠福呢!」

覺知-煩惱如賊
2023 10月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佛陀是覺悟的人,我們還沒覺悟,就好像是睡著了一樣,人生就如一場夢。師父教我們修行要先訓練自己覺察的能力,也就是時時刻刻都要清楚自己正在做什麼。妄念一起,我們對所緣就無法堅持,煩惱如賊,這些妄念煩惱在我們心中如同小偷,是劫功德賊,讓我們身心無法自在,做起事來有時就顯得丟三落四,但我們不一定能有所察覺,只有靜下來留意觀察自己的心,才會發現波濤洶湧的妄念,就好像小偷進了我們家裡,要馬上趕他出去,妄念煩惱也是,不斷的來干擾我們,我們也要很精進的請他出去,這就是在培養自己覺知的能力。

灑脫的聖道
2023 9月 (I)

在修行的道路上,想要行得灑脫,第一要有佛法、第二要有同參伴侶、第三要有善知識的攝受,因為這條聖道不是光靠自己的力量能夠成就的,所以僧團就是我們的根本,是幫助我們修行解脫的道場,大家共住在一起,如果有那份心、那份因緣,就能在修行路上互相提攜、鼓勵、互相增上,尤其我們身處在這麼好的環境,一定要藉此好因好緣,建立起修行的氣度,得到修行的喜悅。

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2023 8月 (I)

常聽一句話說:「我們最大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我們常常因為對人或事的既有想法,使自己畫地自限。譬如面對一件全新的事情,還沒行動之前,內心就已自我暗示說:「我不會!我做不到!」如果任由這念頭持續下去,那就真的做不到了。又好比登山,仰望著山峰,而不低頭從腳下開始邁步,如何登上高處?所以我們要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嘗試用新的思維解決問題,不要輕易說不可能!萬丈高樓平地起,凡事從自己做起,從腳下老老實實開始,一步一腳印,腳踏實地才有辦法從挑戰中完成我們的理想。

快樂在哪裡
2023 7月 (I)

希臘寓言裡的小獅子問母獅子:「快樂在哪裡?」母獅子回答:「快樂就在你的尾巴上啊!」不明究理的小獅子便開始不停地追著自己的尾巴繞圈圈,直到頭暈為止!然而,母獅子的意思是:「快樂其實就在身邊,它就尾隨在我們認真生活的腳步之後。」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快樂,卻找錯了方向,常對現況不滿,為自己找藉口,殊不知只要轉個想法,改變心念,就能找到快樂、擁有理想的生活。想看日出,要面對東方才看的到;想看夕陽,就必須轉向朝西才行。你若嚮往慈光寺旁湖光山色的美景,就必須親自來到劍湖畔前,才能感受到藍天、白雲、青山、綠樹、碧湖,交織成一片的和諧,視野一寬,塵埃盡滌的感動!與其妄想世界為我們隨心而變,不如做好本份、踏實

慈悲無障礙
2023 6月 (II)

愛,可以帶來希望,帶來力量,並且創造奇跡,有些悲觀的人認為這冷漠的世界沒有奇蹟,有些人則盼望奇蹟能降臨在自己身上,但我們是否想過:自己就是那個可以為別人帶來奇蹟的人! 佛門中有句話:「慈悲無障礙」,這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經送給我們了,生活中諸多的障礙,起源自己的我執、我見與我慢,造成人我間的不和諧,唯有將慈悲送給自己,可消融人我對立,當我們受到慈光的關心,淨化了心靈,便要昇華和週遭的人分享,就像社會中的許多人都默默付出一份善心善行,共同創造出溫暖無私的奇蹟,讓這個世界無比動人,更加美好!

如是聞如是思
2023 6月 (I)

真正內斂想要求進步的人,是用心將聽到的事情或道理好好地去蕪存菁、沉澱紀錄下來,細細咀嚼它的香味與甜美,當內心發現越咀嚼越有勁,那滋味才是最香、最甜、最美的,最終消化吸收轉化為自己的判斷與領悟。再好的道理若沒去體會與實踐,是無法知道它箇中滋味的!「修行」也是一樣,沒有修就沒有證,沒有證自然也就講不出那個境界。人身最可貴的性格就是我們能夠多聽、多聞,將聽到的東西融入我們的生命,萃取精華後,再以身教言教去度化他人、奉獻社會。

日日母親節
2023 5月 (I)

每逢母親節,有人追憶母親,有人歡慶相聚。有孝思的人總會心懷感恩,無論憶念兒時母親愛心呵護的點點滴滴,還是想起自己年輕叛逆時帶給母親的憂煩,都會因母親的付出和包容而深深感動慚愧。但不管是長大後到遠地念書留學,或是出社會後,現實迫使我們離鄉背井求職,還是奔波往返於工作及家庭之間,身為子女的我們真正能承歡膝下的時間又有多少呢? 一日母親節是短暫的,若能時常心存孺慕、繫念母親對我們的恩德,那麼日日都是母親節,這才是母親心中的期望啊!「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世間最難報的就是父母恩,願我們都能在每天的生活中─以溫柔感恩之心謙順侍奉父母,以反哺之心孝敬報答雙親。

隨喜功德
2023 4月 (I)

普賢十大願中的第五大願正是「隨喜功德」,隨著自己所見所聞,凡是有人做了善事,不論大事或小事,都能以歡喜的心隨順應和、稱揚讚歎,那我們也會得到與他相同的功德。舉例來說,釋提桓因過去生曾為商人,某次,在經商的旅途中,經過一座傾頹的佛寺,由於不忍見到寺院敗壞,於是發心重整寺院。當時,他的三十二位夥伴,見他如此發心,深受感動,都紛紛出錢、出力隨喜幫忙,共同修建這一座寺廟。由於共同建寺的功德,他們後世一同感得生天的福報,釋提桓因為忉利天宮的天主,其餘三十二位則成為他的輔弼。所以這一念隨喜的發心是非常可貴的,若我們每一個人可以把握當下,時時刻刻稱揚讚嘆他人,與每一位眾生結善緣,那當下就是西方淨土,我們的生

態度決定命運
2023 3月 (II)

有句話說:「心若改變,態度就會改變; 態度改變,習慣就改變;習慣改變,人生就會改變。」態度是一種遇事的情緒反應、想法和信念。世間法如此,出世間也如此,修行是什麼?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為、態度與觀念,將不好、舊有、累劫的積習改正,不斷地向上、向善,這是修行。師父在教導我們的過程中,常說:「我計較的不是你們的能力,而是你們的態度。」師長苦心教導換取的常常是一而再地犯錯與不解師心的反抗態度,身為弟子的我們深感慚愧。誠如前言,修行就是要徹底改變、修正自己不好的習氣,過程更需要善知識的提攜。共勉之!

感恩心 歡喜心
2023 3月 (I)

師父上人常說:「不懂感恩的人易生怨。」有了怨,心不生歡喜,心不歡喜,身心不調,多病苦,然而學佛的修行人正是要從觀照我們日常的身心調和下手,所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在佛寺齋堂中,佛門弟子在受用飲食所作的觀想之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正是說明了對於我們現成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應抱持著一份惜福與感恩的心。許多人常常犯了在職怨職的毛病,在我們生活、工作的範圍,常常將別人對我們的好視為理所當然,周遭發生的事情一問三不知,沒有絲毫的關心與感恩之心。如果我們在別人最需要幫助願意伸出援手,或者願意每一天都用兩分鐘的時間用心在自己周邊最關心的每一個人身

真正的快樂
2023 2月 (II)

快樂是什麼?快樂是一種深刻的內在智慧力與慈悲力,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態度,尋求幸福快樂的人生是時下多數人想擁有的,但多少人享有真正的快樂呢?佛說人生苦多樂少,即使是快樂也是很短暫的,所以佛法教我們不要以苦為樂,要離苦得樂。一般人感受到的快樂都是為了滿足五官而得來的,這種快樂都是暫時、無常的,很快就會過去的,最究竟的快樂就是透過修行而得到的解脫快樂,遇事不再任意起煩惱,心理也不會再有任何負擔,那才是我們值得追求的快樂。

被罵的幸福
2023 2月 (I)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遇到過啟發自己的長輩和師長,有時是溫和委婉的循循善誘,使人如沐春風;有時,卻可能是嚴厲的叱喝,在那當下或許難以接受,但事後必印象深刻且感謝,因為明白了別人願意責罵我們,是表示看得起,認為我們應是經得起罵,而且值得雕琢的對象。所以,當我們遇到責備或要求時,切勿動怒或急於反駁,反而該平心靜氣地思考、探討原因,如此才能幡然領悟,進而修正自己的習氣。何況日常生活中,來自父母、師長、主管、朋友…的期待往往殷切,有時責備在所難免,若能發自內心地真誠感恩他人教導,令自己由衷產生警惕之心─去惡向善,這難道不正是別人求之不得的福報嗎!

善惡一念心
2023 1月 (I)

一日,師父上人開示:「古人常說『善惡兩條路,修的修,造的造。』善與惡看似兩條路卻又不離一念心,智慧心就是善念,愚痴心就是惡念。現今的社會為什麼普遍帶給人們不安的情緒呢?因為人們善念少的緣故,當一個地方的善念力量大時,龍天護法都會來護持,社會就會和諧;反之,則容易烏煙瘴氣,諸事不順,沒有祥和之氣。大至社會國家,小至我們的生活範圍,都要時時善念,所到之處自然一團和氣。」

佛法是生活的智慧
2022 12月 (II)

師父上人開示:「雖然佛法道理深奧,教人捨己為人、利益眾生,看似遙不可及,然而佛法是可以運用於生活中的,譬如,身為知客師父,為因應眾生不同個性,可以放下身段,用方便善巧展現待客之道;又譬如調煮美味三餐的師父,每餐可抱著歡喜慈悲的心供養大眾師父色身,與十方來的廣大眾生結緣。」如果人人都能勇敢用佛的教導來照見自己的毛病,學習菩薩精神,就會發覺內心小根小器的想法令自己慚愧,於是開始懺悔、改善,如此佛法就是活用在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誤將佛法當成了供品,每天只知恭敬禮拜而不知其義。

修行二大要領
2022 12月 (I)

法師開示:「無論修行什麼樣的法門,皆要掌握兩個方向:第一是懺悔業障。第二是朝向佛法智慧的正見,一直去行。」 無始以來我們因無明業力而輪轉生死,業力的作用是覆蓋智慧,沒有智慧很難修行,所以修行一定要先懺悔業障,若將業障比喻為鹽,懺悔就好比在一缸鹽水裡加入清淨的水,持續不斷的加水,鹹味就會一天天的淡掉。 懺悔之外還要精進的聽聞正法,不斷的正思惟開發智慧,而智慧的開發必須發心,省庵大師云:「入道要門發心為首,心發則佛道堪成。」發心越大,得益越多,將佛法在生活中實踐,勤勞作務,發心為眾行六度才能開顯智慧。行佛不容易,但是我們不能放棄,只有懇切慚愧發心,真正去行,才能朝向目標一步一步的邁

因緣果
2022 11月

世間萬物無一相同,即使用機器打造出同樣的作品,也是有極其細微的差異,有情眾生也是如此,共業當中還有別業,一切皆是因緣所成法。因緣的微妙錯綜複雜是最平等的,只是凡夫眾生不懂這個道理,總是在果報上計較、埋怨,看到別人的好容易升起羨慕、嫉妒之心,其實這對自己都沒有幫助。「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慈悲的佛陀悲愍眾生的愚痴,告訴我們緣生緣滅的道理,因緣果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改變的,所以要用歡喜心來面對,把握當下,積極的創造善的因緣,知福、惜福、培福、種福,長養無盡福,不斷的提升自我,懺悔種種的障礙、業障,日復一日,污垢的心會慢慢的被洗淨,智慧也會漸漸的顯現,目標是成就菩提道。

放下心中包袱 踏實過生活
2022 10月 (II)

一日,師父上人開示:「師長是大家的善知識,如同家中的父母,平日的指責和教誨都是為了你們好,減少你們在修行的路上走的冤枉路,有時候講到你們的缺點,你們就放不下,內心的念頭複雜,正念都提不起來,於是就沒有抉擇善法的智慧。」我們每個人都有大大小小的包袱-貪欲、瞋恚、愚癡、我慢、疑心,這些都會使我們失去正念,師長的當頭棒喝,如果能當下接受,就是為自己消業,得到師長的祝福。對師長的教誨能夠善解領受,便能受到師長功德的加持,用開闊的心踏實快樂的活在每一個當下。

量大的人能相互成就
2022 10月 (I)

師父上人開示:「器量可以造就一個人的福報,感得龍天護法的擁護。雖說器量是天生的,但也可以從後天學習、培養,你們只要學習師父的器量,就能擁有快樂的人生。」世間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相互依賴的,沒有任何一物可以獨立存在,例如我與院子裡的樹,樹製造了我所吸入的氧氣,而我也呼出了二氧化碳供給它的成長,看似兩個獨立的個體,其實是相互依存的。人與人之間也是一樣,我的幸福與他人的幸福是分不開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盡力去幫助別人的原因,如在工作上,後輩因前輩的提拔而成就,前輩於是能卸下重任;修行路上同參道友更是要互相提攜,才能彼此成長向上。所以要學習用寬闊的視野看待每件事情,因為幫助別人就是成就自己。

川流不息的念頭
2022 9月 (II)

我們的念頭一個接著一個,念念相續,就像流水一樣,奔流不息,剎那不住,一般人都在妄想的心念中過生活,心常隨所緣的外境而變動不已,如捕風追影似的無一實在。例如齋堂用齋時,吃到一道很美味的菜,正享用得歡喜時,突然一隻蚊子在眼前飛來飛去,我們的心便受了干擾,邊吃飯邊想趕走蚊子,美味的菜餚,當下食之無味,原來,「好吃」與「不好吃」都是我們的念頭在分別。心念好,身心能安樂;心念不好,身心也受苦,修行就是要修我們這顆心,善惡從心起,所以我們要時時觀照自心、善護己心。

安全感也是無常
2022 9月 (I)

安全感是一種滿足的感覺,人們選擇活在自己感覺安全的環境當中,卻怎麼也逃不開生活中種種的無常,如同新冠疫情全球爆發,大家疫苗一劑接著一劑的接種,而病毒卻也不斷地在變種。佛法教我們認識無常,我們沒有辦法永遠留住生命的美好,所以更要珍惜和善待每一個當下。千年松柏挺立於天地間使人歌詠,剎那絢麗的彩虹,也能給人希望和歡喜,人的一生是長也好、是短也罷,總要活得有意義、活得有價值,留下令人懷念的光輝。

忙中有定
2022 8月 (II)

法會結束後,師父上人開示:「舉辦一場法會就像辦喜事一樣,大家要用歡喜心來付出,護持道場,迎接信眾回寺參加、禮拜,能夠比平常多分擔一點工作是好事,一方面積集自己的福德資糧,一面展現我們的承擔力。法會當中,事情越多我們的內心要越穩定、越安定,老老實實一步一步地去完成我們負責的工作,而不是一忙就亂無章法,事情越處理越複雜,千萬不要忙的時候埋怨,清閒的時候又沒有目標,所謂:『忙中有主宰,閒中有把柄』忙或清閒都是要我們自己去體會的人生。」

善的循環
2022 8月 (I)

師父上人開示:「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看彼此好的一面,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優點和長處,在修行的過程中,每個人累生累世修來的善根福德皆不同,可分為上根性、中根性、下根性的人。就如同樹有大樹、中樹、小樹,當法雨普潤,依樹根的大小,吸收的水分也會有所不同。人亦是如此,彼此在凡夫地修行時,上根性的人慈悲教化中根性的人,中根性的人慈悲教化下根性的人,用佛法正向的力量,在善的循環中,不斷增上,度化眾生,才不辜負人身!

聞法的重要
2022 7月 (II)

佛陀成道後,四十九年行腳說法,有無數弟子聞佛說法後而開悟,可見佛法能改變我們的命運。生死輪迴之中,若非來世「增上」便是「墮落」,能按照佛陀的教授、教誡,一直修善法,才能不斷增上。雖然每個人的根性不同,對法的體悟也會不同,但聽聞正法絕對會有收獲,不聞法就不知道修行的方法和方便,所以要把握因緣,不要蹉跎想著等更好的時機再來修行聞法,要發願時時刻刻、生生世世都要和佛法結緣,聞、思、修、證,才能領受佛法不可思議的功德。

持續的精進
2022 7月 (I)

身體的健康與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生活環境不清潔,身體就不會健康,心也不會自在,如果能把自己的生活空間佈置得整潔有內涵,當下就在淨土中。同樣的道理,每個人的心都是一畝田,能勤勞的開發這塊心田,就會有好的收成,如果懈怠不努力,本來肥沃的田地任其荒蕪,土質也會漸漸變化,變得很難去種植收成。世間上的百草稻蔬、藥木叢林都是依地而生長,功德善法也是如此,是依著不放逸心持續的精進來成就的。

善觀自心
2022 6月 (II)

一位好的廚師作菜給主人食用,會觀察主人的喜好與口味,並烹飪出讓主人吃得歡喜的料理。若是不在意主人的口味,任憑自己的意願發揮,使主人吃了感到不悅,就不是一位好的廚師。修行也是一樣,若不學習觀察自心,任憑自己散亂如潮水般的念頭一波波的湧進,就不會看到自己的過失,也永遠不會進步。反之,時時覺察自己的心,一有負面的念頭生起,馬上用佛法來對治,勤加練習,漸漸養成了正面思考的習慣,轉雜染為清淨,才是修行的意義所在。

幸福是無怨無悔
2022 6月 (I)

師父開示,「不求十全十美但求無怨無悔」,人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所遇到的人和事,都要盡心盡力去對待、去完成,那麼即使最後無法達到十全十美,但總能無怨無悔。 用心去做每一件事和對待每一個人,得到最多的其實是自己,因為每件事都用心,所以事後不會後悔沒有全力以赴,因為善待每一個人,所以不會對離去的緣分感到惋惜,也不會在心中留下自責和後悔,如此即是無怨無悔的幸福。

欲望是一種陷阱
2022 5月 (II)

每個人都想擁有幸福、快樂,卻又很容易被欲望所迷惑,當我們的感官接觸到外在自己喜愛的事物時,心就會被它所吸引,而開始追逐它,當我們得到了,又期望自己喜愛的事物不要改變、離去,如此而失去了內心的平靜、難以滿足。 佛陀不反對我們享受生活,而是教我們用清淨的心享用福報,並教我們用智慧來觀察世間的無常,得到的終究會失去,知足常樂,並依佛陀的教誡不斷修行增上,不追逐欲望,自然能擁有一顆安詳的心,生活更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