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光箴規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人在生死流轉中得到最為難得的「人身」,在無常的生命歷程中承受種種苦樂得失,豐富了生命的深度與廣度。成聖成賢、成佛成道,都是人身忍苦受難,向極限提昇所成就而來的!

人身難得,而既已得到時,就更應歡喜把握難得的因緣,善用難得的人身,精勤修習正法,在正知正見的佛法門中發心修行,親近這一生中難得聽聞、難得逢遇的善知識。無上淨慧,都萌於人身原有的佛心。

慈光寺秉持佛陀悲願,以弘揚佛法、淨化人心、利益眾生為志業,住持圓教法師以「施、量、忍、教」四大宗旨為慈光寺箴規,弟子們歡喜奉行。

 施─施惠眾生

佛陀無上智慧、無上佛果乃出自人間,佛陀以人間色身修行完美人格,從徹悟中發出永世智慧,正是以身示範「一切眾生無不具備佛的智慧和功德」。

修行菩薩道的人,定是以安「心」為安「身」之基礎,以安定他人來成就自我安定的功德,安定便從「布施」做起。人類必須滿足基本生存之需求後,方能得生存之喜樂、精神上的提昇。故古人言︰「倉廩足而後知禮儀」,也正是人間富足之後才能興教化之意。

佛為眾生說法,總是先讚稱「布施」,人間物資的受用,是建立世間和樂、出世聖法的根本。今日我們所有種種物資如藏而不用,滯如死水,便如同浪費或形同空無。若能將物資布施在福田,為眾生奉獻,救濟眾生以報佛恩,便為千百倍功德。捨己利他的布施大捨,與菩薩慈悲心行相應,破除慳貪我執之後,便是無上歡喜,為善最樂了。

由悲憫心、恭敬意布施,施以財、施以法,以至於一切自由無所憂懼的「無畏施」,菩薩的布施是修集一切功德迴向眾生的,從物資到心理,從知識到教化,從心靈的安定到生命的信仰,「布施」是慈悲的第一步。

 

 量─量厚待人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願力是無處不現身,無時不度人的,尋聲救苦,希望所有眾生都能離苦得樂,成就一切功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指慈悲關照的對象不論緣深緣淺,皆時時處處度化眾生,不分親疏;而所有生命都是緊密相繫相連的共同體,共沐悲心無一不平等,無一不珍貴!

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無上慈悲,就要先學習菩薩無限的心量,無憂、無懼、無悔、無怨的面對因緣,不去計較有限的際遇,因為凡事一但計較,心性的修行便無法施展了。量猶虛空,自會心安自在,智慧必能與慈悲心量相應,與自在解脫相生。

量厚待人——是積極入世的豁達胸懷,善緣善果來臨乃是源於前生功德,量厚待人是為延續、珍惜善因緣;而惡緣來時才是今生難得,值得把握的機會,量厚對待逆緣,以慈悲心量轉化一切橫逆成為善緣,才是今生修得的功課。在這有限的生命旅程中,感激、感恩地面對因果,任何處境便無可計較之處,反而隨處可結善緣了。

圓滿的心念,來自於寬厚的心量,世界因此而有情,人間又何來缺憾呢?

 

 忍─堅忍意志

世事無常,人間歲月裡的變化有如今日滄海、明日桑田,世情不能盡如人意時,便產生了不安定的心。

逆緣來臨時,也為我們帶來了心中的忿怒瞋恨,那才是真正的苦難!「修忍度」就是在無量生死中度眾生而成佛的大事。忍是忍耐,忍是意志堅定迎向打擊,不卑不亢受得住磨難、經得起艱苦,不論外來的橫逆如何影響,都能保持自己,不改變宗旨、不引生罪過。

有大力的人,因為能「安忍」而趣向佛道,善心不存惡意,自能通達受人尊崇而成就一切。所以忍耐是成就一切的試鍊,順逆因緣皆感恩,逆境激勵我們成長向上,鍛鍊意志力、增進智慧思考,「逆增上緣」是樂觀看待人生的光明角度,沒有怨懟,不談宿命,有的是一顆安然勇敢的心。

「安忍」蘊含著最飽滿的力量,使我們在追求善願時,身段如弓,柔韌而續含彈性,謙卑而張力不減。佛陀的理想與清靜的善願,藉由「忍」的力量傳向四面八方,再遠的境地也能到達。當下勇於承擔,以佛法智慧轉心化境則無處不自在,則世間便無忍可忍,這就是「無生法忍」的最高境界了。

 

 教─正法教化人心

一生之中不捨眾生,勤苦教化直至涅槃仍不棄不離說法的—是無上世尊釋迦牟尼佛。儘管眾生願心不定、煩惱多如恆河沙數,悲天憫人的佛陀卻永不失望,無私無盡奉獻心力智慧,殷勤教誨。

慈悲與智慧,是人類亙古以來在文明史中,散發永世光芒的瑰寶。人心人性的演變中,佛法始終堅定護持著正知正念,關照宇宙所有共通的生命能長存慈悲、智慧圓滿。「施教眾生」就是佛門僧眾毅然以一生承擔的如來家業,將佛陀的善知識如明燈點亮,發光傳承。

佛依眾生說佛法,而眾生根器各有不同,須隨類攝化、觀機逗教,出家人弘法施教之路,自身必須具備「聞、思、修」三慧。廣博多識,積極充實謂之「聞」;融會貫通,思所成慧謂之「思」;實踐教化,身體力行謂之「修」。自利利他、滋養法慧是推行教化的最終目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更是面對任何艱難困苦都慈悲為懷的願心。

傾聽這個世界的聲音,慈悲人間的種種無明苦難,以佛陀教導的無上智慧為眾生調御煩惱,拔苦予樂;以佛教正知正見降伏亂象,為世間守護吉祥,不淪迷界。

佛法教化是終生的志業,歡喜承擔、一路向前精進的佛心轉動大法輪,世界的明天也在其中轉動。千百年前佛陀眼中看見的希望,我們亦衷心渴見—佛法人間,人人即心即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