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悲願傳我心
佛教的修行生活
2021/9/19
一位虔誠的信眾,為了要學習古代大德簡樸的精神,一條毛巾用了十多年,破了好幾個洞並染上了洗不去的黑點,師父上人得知此事後,慈悲開示:「釋迦佛未出家前是太子,所以他在世間的生活、文化都是最高尚的,雖然他最後出家修行了,但在很多生活習慣和細節上,自然會把文化融入到他的修行生活裡,所以佛教的修行生活,不會像苦行者那麼邋遢、不注重衛生,只是出家是為了要修行、要解脫,所以必須淡泊名利、淡泊物慾,因此佛教是非常中道的,更重要的是,不論佛說的法或他的生活、思想,在他日常生活實踐當中,都是非常理性、非常正派,我們要學習的是佛陀和祖師大德的精神,至於和我們健康有關係的生活衛生方面,同樣要重視。」
行願的重要
2021/9/12
師父上人開示:「發了願,還要行願、不斷實踐,才會有好的結果,就像人人都說某食物好吃,那也要自己吃過了才知道好在哪裡! 曾經有故事說一位大富長者,擁有無數奇珍異寶,唯獨缺罕見的深海赤珍珠,因深海巨蚌難尋,而且生性嗜血,潛入深海者必須以刀刺身,以血引誘大蚌出殼食之,才能趁機剖蚌取珠,經過三年的時間,才終於得到一顆完美的大赤珍珠,他在觀賞那珍珠華美的光彩時,大兒子問:『這珍珠從哪裡來?』小兒子搶答:『當然是從口袋裡來!』大兒子也一派天真的辯說:『不是啦!寶珠是長在我們家裡的大甕中。』佛陀便以此珠比喻,人們只看到成佛的結果,卻不知成佛必須修諸萬行、積功累德,哪裡是發願而不行願就能達成的啊!」
「梵唄」也能成為我們修行的方便
2021/8/1
法師開示:「透過法會梵唄的和諧與和合,道場就產生了和合的氣氛,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同樣地,一個道場住眾和合也一定興旺,佛法才能久住於世,但關鍵是如何和合呢?就音聲來說,每個眾生都有他音聲的特色,要怎麼和合?地藏菩薩在十方世界分身千百億,但最後釋迦牟尼運用神通力,他們能共入一席,就是先將自己的看法和獨特的韻調放低,放低不是不出聲、不參與,譬如我們有時候處理常住寺務時,遭到他人的誤解或不認同,我們也要面帶笑容,如果能從共修法會中這樣觀照生活,這法會就有助於自我反省、自我檢討,若能這樣自我觀照,我們的修行就有進步,同時,在與自己相應的經教字句中,佛法流入了我們的內心,此時的梵唄就成了我們修行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