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悲願傳我心


聽誰的話
2021/6/27

師父開示,現在這個時代,資訊越來越多,訊息越來越複雜,要如何去分辨?內心遇到問題時,要聽取誰的意見?答案當然是要聽有智慧、有經驗的人的話,要多親近有德行的人,才能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才能好好的思維,在思維過程中得到學習與進步。在成長過程中能夠有長輩、父母親、師長在一旁指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有善知識可以親近的我們,是很有福報的,所以在當下要很珍惜這份善因緣。

自我反省不委屈
2021/6/20

出家人初出家一定要經過磨練,在磨練的過程中,師徒一定要相互體諒,身為出家人,人人各有使命,所以師長一定要負責教育,但初出家者沒被磨練過,因此容易覺得委屈,而師長其實都是對事不對人,當別人嚴格要求你時,一定都有它的前因後果,如果覺得自己不受尊重,要先反省是不是自己哪裡沒有做好,在磨練的過程裡多反省、求進步,時間久了,心性磨練了,就不覺得委屈了。

珍惜長輩護佑的因緣
2021/6/13

師父看見年輕師父們做事粗心大意,便語重心長地告誡,要懂得把握有長輩在一旁教導的因緣,用心學習,現階段因為有長輩的庇蔭,大家才可以在常住安心辦道,不用在外到處奔波,所以更應該要積極發心為常住做事,在事務中累積經驗,趕緊成長。如果依賴有師長的保護,就不上緊發條,整天渾渾噩噩地過日子,等到長輩離開的那天,不只學習的機會不再,也錯失了累積福報的因緣。要知道福報因緣不足,是得不到安樂的,一定要謹記啊。

面對指正 心存感恩
2021/6/6

法師開示,現在人越來越難遇到願意指出自己缺點的人了,因為那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當你要指出某人的缺點之前,必須先經過用心的觀察,等你說出來後,對方還不一定能理解你的苦心,更甚者還會因此結下不好的因緣,所以漸漸地,大家都不再做這種費心費力的事了。所以,如果你身邊還有願意指出你的缺點的人,請一定要懂得珍惜啊。

三種善根的眾生
2021/5/30

師父開示,大涅槃經中,佛陀將眾生分成三種善根,第一種眾生:聞到法聽不進去也不去思維。第二種眾生:雖然聽了法,但是法沒有入心,所以無法安住。第三種眾生:聞法之後會去思維而且依教奉行。自己屬於哪一種,其實從日常生活中就觀察得出來,譬如一件事情師長教怎麼做,你的心裡有沒有謙虛地去學習,還是有很多自己的意見?行為有沒有趨善避惡?大家要好好的思考,思考然後改進,善根才會日漸茁壯。

眾人面前的指正
2021/5/23

師父開示,什麼叫發露懺悔?就是在大眾面前表白自己的過錯,請求原諒。有時侯我們犯了錯卻沒有勇氣承認,或是做錯事情卻不自知,此時如果師長開口在眾人前,指出你處事不圓滿之處,我們一定要心存慚愧與感恩,感謝師長的慈悲。因為師長開誠佈公點出了我們的錯誤,其實就是在幫我們發露懺悔,讓我知道自己哪裡沒有做好,同時也在教我們做事的方法,師長用心如此可貴,如果還不能體會師長的善意,就太不應該了。

柔和善順
2021/5/16

師父開示,師長的教導方式會因時因地而作調整,唯一不變的是任何教導都是為了徒弟好,希望他能更上一層,早日成為法門龍象,但如果在面對師父的教導時,只是表面上順從,心裡還是堅持己見,那麼師父教再多也是無用。真正的順從,是以善念和正念去理解師長教導的內涵,用感恩的心順受,用歡喜心去實踐,才能慢慢累積經驗,日趨進步。

善友是生命中的貴人
2021/5/9

師父上人開示:「善友是生命中的貴人,成功離不開貴人,這個善友就是我們的師長!大智度論說:『於師生佛想,以能教佛道因緣故』,師徒間教導的情誼,使佛法得以根深柢固。佛法要深根離不開師長的教導,還記得從前老法師對自己的勸勉,一是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記住自己的身分,二是在修學佛法上要自利利他,不忘初心。人一輩子走在修行的道上,能夠遇到善友師長是自己莫大的福報,因此,照顧師長的生活一定要細心、歡喜,最重要的是存有恭敬之心,如此才能受到師長的庇蔭,真正成為我們生命中的貴人。」

把握服侍師長的因緣
2021/5/2

師父開示,對師長的恭敬,不是掛在嘴上,而是要落實在生活中,一個小細節就能看出對師長是否存有真正的恭敬,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沒有尊敬長輩的觀念,所以不容易從這方面培養自己的福報,很多事情師長不是不會做,而是用悲心給我們培養福報和學習的機會,所以要把握服侍師長的當下,錯失一次兩次,漸漸地就會失去所有因緣了。

謙下溝通 創造和合
2021/4/25

師父開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也都有自己習慣的做事方式,不同的成長背景塑造不同的個性,但是如果大家都把自己擺在第一位,以自己為重,不願意謙下的學習,放低身段與人溝通,那麼一個團體就無法順利運作,你和我不合,我和他不合,不合和的團體是無法走得長遠的。習慣把自己看得最重的人,等到最後明白—沒有團體,個人是無法存在的,那時怕是慢了!

勇於負責
2021/4/18

師父開示,不論做什麼事情,基礎都很重要,而為人處事的基本就是道德。一個人有道德觀,就會盡本分且做事負責,現在許多人都習慣逃避壓力,一遇到事情就推來推去,最好什麼事都與自己無關,長期下去,大家都不願意承擔責任,就變成不論國家、公司、團體、個人全部都不會進步!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團體好、國家強,個人就一定要盡好自己的本分,勇敢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勇於任事。

同理心能創造奇蹟

師父上人一日有感開示:「許多自己創業、白手起家的企業董事長都向我吐露心聲,說他們現在最擔心的問題就是世代交替,以及年輕的下一代承接時遇上的問題。不只企業如此,寺院也需要世代換替,才能生生不息、長久興旺下去,年輕人要能接下一個事業、一份責任,關鍵在於資深、年長的人是否有耐心提拔,對學習中犯錯的年輕人予以愛護和鼓勵!一路走來,我都可以體會這樣的心情,如果能以同理心來對待彼此,那必定能達到『對上以敬、對下以慈』的和諧境界,代代相傳便有希望了!」

管理者的功德

師父上人開示:「管理者的角色不只是監督、管理,而是從旁對人與事的關心與協助。有的人遇到不能接受善意的勸諫時,便起了退卻的心,不敢直言勸說,但一個責任的交付便是因緣的開始,不能因此退縮、馬虎隨便,從前有位侍者在禪師外出幾天時,摔壞了禪師日夜欣賞珍愛的蘭花,本以為禪師回來後自己會受到責罵,沒想到禪師說:『我種蘭花是用來陶冶自己、賞心悅目的,不是用來生氣的。』管理者在辛苦的管理過程中,如果能用這種心念待人處事,所獲得的功德是無量無邊。」

修福貴在於心

師父開示:「佛陀問弟子『人的生命有多長?』,有人說一天、兩天,有人說一個禮拜,還有人說一個月,佛陀搖搖頭,最後有人說出答案『生命就在呼吸間』,一口氣接不來生命就結束了,所以要把握當下修福的因緣。阿彌陀經也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修福關鍵在於『有心』,一個人即便先天的條件再好,若是沒有行善的心,沒有修福的行動,就等於沒有福氣;相反的,有心的人,做多少是多少,慢慢由淺而深,就能累積福報。成佛的菩提道前人人平等啊,一切貴在用心!」

歡喜無障礙

師父開示,修行道路上要怎麼樣沒有障礙,那就是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很歡喜去面對,用歡喜心去面對,障礙會成為經驗;用歡喜心去面對,大事會化成小事,障礙也會變成無礙。所以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要埋怨,因為埋怨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只有面對才能解決問題。我們這一生有這麼多障礙,若沒有辦法順利,是因為往昔修的德行不夠,不具足,但也不用因此灰心,只要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己的福德,一切都來得及。

勇於磨練色身

師父開示,同住在道場,什麼事都要為常住設想,不能只想到自己,什麼地方有需要,有什麼事需要做,都要勇於發心,不要被自己的色身所侷限,覺得自己哪裡不舒服,不能太勞累,不能做太多…等等,當你越珍惜這個色身,天龍八部越會磨練你,如果能夠發起勇猛心,勇敢磨練自己的色身,反而能夠消除障礙,越磨越有福報。

事事不埋怨

師父開示,每個人在自己領的職事上,如果為了一己方便而造成大眾的困擾,或是影響了常住的莊嚴性,就要馬上修正,要思考為什麼自己的行為會在團體中引起反對的聲音,而不是怪罪別人,覺得人家不通情理。想要在日常做務中得到福報,就不能把埋怨掛在嘴邊,自私的人才會什麼事都怪罪別人,要學習動手不動口,把自己縮小,為大眾考量,才不會事事都埋怨。

廣修供養

師父上人開示在家居士們:「許多人買了東西要上山供養三寶,其中有生活用品、各種美食等等,當常住師父使用足夠之後,還有多餘的物資我們必須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那些資源我們可以供養其他的道場,還有其他廣大的出家師父們,讓虔誠的信施可以廣修供養,因此對於供養三寶的物資,必須放下執著的心,全權交給常住師父做最適當的安排,如此才能真正得到廣修供養的功德。」

隨喜功德的讚嘆

只要有信眾拿物品來寺裡供養大眾,師父們都必須宣布告知大眾,師父上人開示:「在這末法時代,能夠虔誠來到寺裡燒香、禮佛,已是具備相當善根因緣,能發心拿物品供養大眾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值得讚嘆!所以負責宣布哪位菩薩拿什麼東西來的時候,必須懷著感恩的心、隨他人歡喜的心,誠懇表達出對方供養的那份心意,這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形式上的宣布,敷衍了事,這不但不能夠讓布施供養者心生歡喜,自己也無法從中得到隨喜的功德。」

隨喜培養善根

大家都知道善根很重要,但是卻不知道可以從小事就培養善根,就像現在師父為大家開發很多發心的機會,如果可以用歡喜心,很自在很輕安的隨喜跟著師父去發心,就是在培養自己的善根。做什麼事都用一份隨喜的心,隨喜去做、隨喜去迴向,不要小看這份隨喜的力量,滴水穿石、積沙成塔,把握每次隨喜發心的機會,就能讓善根越紮越深。

隨喜的心量

師父開示,不要小看嫉妒的影響力,每人都有嫉妒的習氣,只是多和少的區別,連最單純的小孩,都會因為弟弟妹妹的出生,覺得受到忽略而鬧脾氣,更何況是大人呢?隨喜的心量很重要,沒有心量隨喜他人的人,其實是因為怕別人比自己好,不願別人勝過自己,這樣貢高的人不會有學習和進步的機會,所以一定要培養隨喜心量,能夠隨喜他人的功德,自己也就跟這份功德結上了善緣。

恰到好處

師父開示,每個人都喜歡擁有,以為擁有的越多就越幸福,表示自己越有福報,但其實「適當」的擁有,才是你的福報,擁有的太多,就會因為害怕失去而感到不安,整天就在擔驚受怕中度過,原本的福轉為苦,這樣的擁有還是幸福嗎? 當然不是要大家不去擁有,而是擁有之後要懂得分享,透過分享,你的福報變得更廣,你的幸福也得以持續。

攀緣生妄念

人要有一顆寂靜的心,才能夠真正的精進,如果時時刻刻都在妄想之中,生命便在轉瞬間流失了,所以為什麼希望大家不要養成攀緣的習性,攀緣的心是很無常的,今天好好的,明天可能就變化了,所以我們法親一家親,大家在一起應該要互相鼓勵,要把佛法當成生活的依歸,而不是聚在一起說是非,口說是非,心就會跟著妄念紛飛,人就無法得到安定,所以大家要自我警惕,不要讓生命在妄念中流逝了。

真正的安住

師父為大家開示,很多人外在看起來安定,但其實內心思緒複雜,充滿不安,內心要安定才是真正在修行,唯有正法能讓我們的內心安定,所以才會一直鼓勵大家要在大乘經典上用功,因為只有安住在佛法中,才是真正的安住,而想在大乘經典中用功,一定要有善友的護念,彼此互相砥礪,在精進的過程中,自然就會減少戲論,戲論少了,心自然就慢慢靜下來,心靜了,便安住在法上。

享受當下的寧靜

每天,我們的六根對六塵的執取,產生了種種煩惱,障礙著我們的身心,但是我們從來不去追究煩惱的起源,從不靜下來與自己溝通,看清自己的欲望,看清自身所面臨的問題,所以心猿意馬,思緒無法安靜。將每天對外執取六塵的六根回歸自己,是一種革命性的行為,向內觀照,才能認識自己,找到煩惱的根源,才能運用佛法的智慧來解決,將自己放鬆下來,覺察當下的每一件事情,時時保持正念,享受當下這一刻的寧靜。

佛法是安定眾生的力量

師父上人開示:「佛陀曾在夢中示現『施、量、忍、教』四字於我,其中『教』字只顯現了一半的光明,因此,我發願用佛法來教育眾生,佛法在世間很重要,人如果沒有佛法,永遠都在凡夫中修行,尤其末法時代的眾生,業力習氣很重,要圓滿佛法的教育真的困難,累劫來的習氣要斷實在不簡單。很多人道德很好、學問很好,可是對於自己我慢等各種習氣都看不清楚,修行就是要修我們的習氣和心念,心念好,天下都好;心念不好,不但自己不好,天下的人都不好。教育者是發悲願要增長眾生的善根,用慈悲和法水去灌溉,給予眾生法水的滋潤,讓他們都能得到真正的安定。」

依止正法的可貴

師父開示,大家既然有聞法的機會,聞到法、懂道理之後就要慢慢思考,自我檢討,自己在團體中有沒有製造是非,或是當別人在提醒、規勸自己時,會不會起煩惱,這些都要時時檢驗自己的內心。慈光寺是弘揚正法的道場,師長們更是用心深刻地教育大家,在這樣的團體中,應該要很感恩的學習,學習後要反觀自己,察覺錯誤後就要馬上想做改變,想改變後自然就會得到輕安和快樂,這就是依止正法道場的珍貴之處。

勇於看自己

人如果可以打從心底生起慚愧心,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就是改變的第一步,相反的,人如果沒有看到自己的不對,只看到他人之過,那永遠都不會改過。唯有真的去看到自己的錯誤,發現到因為自己的行為而造成他人的煩惱,甚至影響了整個團體,發自內心感到慚愧,知道認錯並開始改進,這樣才是真的改變。人是群體的動物,彼此相處偶有摩擦也是正常的,當摩擦產生時如果能夠先低頭檢視自己,而不是審視他人的過錯,這個團體便能合和無諍。

不煩惱就快樂

師父開示,在日常中,為什麼我們常常覺得不快樂,因為煩惱生起時我們就被它拉著走了,煩惱一起我們就什麼都看不到,什麼也聽不見,眼前被煩惱覆蓋只剩一片黑暗,所以為什麼一定要能夠調伏自己的心,因為我們所見、所聞、所感受,都是「心」的選擇。我們在煩惱的時候,看到再好的事情發生也不會覺得開心,聽見再悅耳的聲音也不會覺得愉快,甚至連不相關的人看了也覺得不順眼,一個對任何事物都感到不滿的人,又怎麼會活得快樂呢?

越穩定越要回饋

師父開示,現在是慈光寺最穩定的階段,在這時候就一定要懂得去回饋,遇到需要幫助的就要不吝給予幫助,需要布施的就要勇於布施,這才能培養福報,有福報,生活上的依報自然就會好,這就是為什麼我常說—你們若能學習我能捨願捨的肚量,就能受用不盡的原因。每個人的因緣和基礎都不同,要用寬大的心量去待人處事,是需要有相當善根的,你們如果能在一旁慢慢觀摩、慢慢學習、慢慢培養,自然也能成就自己的功德福報。

不要和煩惱相應

師父看大家很容易讓自己處在煩惱中,所以要大家去思考煩惱的原因,其實人的煩惱都是自己造成的,聽到一個聲音就起了分別,看到一個事項就生煩惱,但是生活中處處都有聲響,事情也一件一件的在發生,如果讓自己這麼容易起煩惱,怎麼可能會快樂呢?人在煩惱時就容易亂說話,這個時候就不要與他相應,因為相應只會把自己也帶進煩惱中,沒有任何益處,所以生活中不只要訓練自己不起煩惱,更要讓自己不受他人影響,這樣才會和快樂越來越相近。

道場文化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