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對談
普賢十大願王實踐「二者稱讚如來」心靈對談
以諦聽和愛語,發自內心的稱讚他人,廣結善緣 《慧達 居士》
有關「自他溝通」和「團體溝通」的內容和觀念,覺得特別貼近生活,特別受用,尤其在「自他溝通」上對於改善夫妻間的相處與溝通之道特別有幫助,反思以前的溝通方式,語言上總是「先吐為快」(沒有默然傾聽、理解),惡言相向居多(沒有慈心、正語、善語、愛語),在「你一言,我一語」中(沒有無諍)總想盡辦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到頭來總是落個「兩敗俱傷」、「玉石俱焚」,不僅火燒功德林,引火自焚,回想起來真是慚愧,原來這都是我慢和我見的習氣在作祟,導致彼此之間無法用「諦聽」「愛語」進行有效溝通。 另外在於「團體溝通」-創造是堅和合眾之觀念中,對於自己在職場上,進行師生溝通與班級經營的知具上,亦有莫大助益,反思自己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到底是站在老師的立場(上對下)看待學生的問題進行回應,還是處在學生的觀點,將心比心進行同理心的連結,以有效、圓滿地解決學生問題,真的值得三思。 佛法很科學,不離世間法「為成佛道,先結人緣」要學習「稱讚如來」的大願之前,應先「內調心性」以諦聽和愛語(言辭柔輭),廣結善緣,令眾生心生歡喜(悅可眾心)並從「外敬他人」發自內心的稱讚之中學習他人的優點,在語言上遠離妄語、兩舌、惡口和綺語等四種過失,進而清淨口業,轉化自我內心瞋恚、忌妒、我慢、我見等無名煩惱。親近慈光寺最幸福的地方,是有法可聞、有師教導,懇請法師慈悲,不捨眾生,繼續教導我們,讓我們可以從「親近三寶」聽聞正法中、積集善根、增長智慧「快樂100分」。
稱讚功德令所到之處遍灑蓮香 《慧嚴 居士》
弟子參加法會、誦經之後,經過長時間的薰習才瞭解它對佛弟子的重要,但是,更細微,更深的意涵,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去實踐,是經過法師這一年來的理論,引喻、行持方法等傳授,才讓弟子更清楚稱讚如來的意趣及種種功德。如同在每一部經論中,一開始一定先讚歎佛菩薩的種種功德。法師在講授第二大願時,亦是先說明為何要讚歎佛的功德,從讚嘆福德智慧圓滿的佛陀開始學著轉變口業,開始學著打開心量、稱讚他人。 弟子從法師的教導中發覺,若在凡俗的學校中任教,必定是一位非常傑出的心理輔導老師,法師是以解脫為究竟之道來面對世間諸法相,以世間法所培育出來的師資,從首要的正見及深度與廣度,還有心理素質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法師在課堂中所講授的內容及應對之法,幾乎把所有的人我相待中會發生的問題闡述得淋漓盡致,職場中的畫面在弟子專注的聽講中,似乎隨著法師講授的節奏一一的呈現在眼前,弟子當下受用無盡。 師父上人常常在華嚴經課程上期勉眾弟子要把心量打開,要能由衷的隨喜他人的善舉。眾弟子若能把法師講授這一大願的內容瞭解清楚了,運用在自己的生活周遭,弟子相信,芬芳的蓮花一定會從內心深處慢慢的成長、茁壯。屆時,講堂、寺院,所到之處將遍滿蓮花的清香。
學習稱讚如來,好處多 《寶常 居士》
修口業,造福田 語言代表我們內心的思維,透過聲音的表達,一句話可以幫助一個人,卻也可能傷害一個人,我們要謹言慎行,修口業,好好運用舌根力量,稱讚如來,也多讚美他人,廣結善緣。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我們稱揚讚嘆是無止境的,而且是一大美德,時時刻刻包容尊重。師父常教導我們要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不要一直專注對方的缺點,其實自己也有缺點,很多是在於轉念會更海闊天空。所以這一點弟子正嘗試努力去改變心念,包容別人也是自己成長的機會。 慈悲的力量,處理情緒- 過去面對繁雜事務時,常有情緒問題產生,甚至於不擅溝通,往往也傷害身邊最親愛的人,法師在課堂上鼓勵弟子,慈悲與愛語、了解與聆聽,以修補雙方的關係,這也給弟子很大的省思,當情緒來時告誡自己冷靜處理,尤其師父上人教導持咒後,浮動的心更要慢慢的沉穩下來。 團體和合,利人利己- 一個團體的維繫,需要有共同的價值與信仰,正念的力量會讓成員一起成長。師父教導我們要用心的傾聽對方的感受,以同理心滿足對方的需求,「語言昇華,成為慈悲的體現,進而解決困難的溝通問題。」 法師提醒大家要和合相處,互相幫忙不計較,做一個充滿正念與慈悲的團體,使得弟子更發心,得以增長福慧。
變其所習,永不沉淪 《慧忠 居士》
弟子職業的關係,常常須面對十方各眾,在語言上經常會有各種不同的需求,往往為了達成目的,在語言上缺乏「自願性、利他性、無償性、義務性、組織性」,完全稱不上稱讚,往往固執的以自我為中心,完全無法產生「愛語」「同事」「利行」「喜捨」的念頭,忘了「要先慈悲自己,才能善待別人」,不懂得觀察、請聽語理解,以致開口說話時,無法保持「慈心」,以致經常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情勢而不自知,殊不知自己已造就諸多口業。 受教法師「稱讚如來」妙法,對「稱讚」二字真諦豁然開朗,修習「給自己時間與自己溝通」、「不急開口」,誠如佛陀的教誨,必須先學會「不說話(默然)」,停下來、靜下來跟自己對話,讓自己能避免以往如佛陀在「阿含經」中教誨「因多說話」而造成的「五過患」-「失去他人的信任」、「使他人不願受教」、「不受歡迎」、「容易犯妄語之過」、「容易造成紛爭」等惡習,並且要努力傾聽,才能真實理解對方的需求,才能確認雙方的心意是否相通。 說話時要具備慈心,從慈悲出發,話語才能因應對方的需要,為對方拔苦予樂,不僅僅是正面的稱讚語,更重要的是柔軟的態度,要對方心生歡喜,願意聽我們說話,彼此互敬、互諒,和諧包容,才能和樂無諍,這也確實影響弟子甚多,不但脾氣改變,不再經常火燒功德林,連說話的語氣也改變了,希望未來自己能繼續努力,更精進。 稱讚如來,要先修個人自己,懂得如何說出柔軟、真實、無諍的愛噢,才是發自內心的正噢,所以在我們禮佛時,若能瞭解「稱讚」的真諦,才能讓慈悲與智慧體現語言中,恭敬供養,尊重讚嘆,才能與佛陀相通,不輕易否認別人的情感,創造成為世間的和合眾,弟子以「知時不以非時」、「真實不以虛妄」、「利益不以損減」、「柔軟不以粗誑」、「慈心不以瞋恚」期許自身,從中享受從法師座下聆聽佛法的快樂,更能在生活中運用自如。
舌根最大的功用,是在語言上種福田 《慧德 居士》
性空名為如,緣起名為來,稱讚如來,才能調伏己心,佛法才能入心,先慈悲自己才能善待別人,人最難的是一層一層的剝下面對自己表露出來。舌根最大的功用、是在語言上的種福。當憤怒來時要觀想、持咒、呼吸來對治,當你心中有慈悲的能量時,自然能說出屬於你自己的愛語。 對方有狀況時,我要有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站在對方的立場,用溫暖的語言來表達。吾輩在世俗塵務中,或已遺忘或被汙染,但有法師講述佛法內容,提攜、點醒,猶如看見一盞明燈,讓人振奮予充滿希望,當我有空檔時就拿起筆記、溫習反省自己,那些有做到,做了幾分,那些沒做到,就像法師再次的提醒與開示,不讓自己偏離正道。 認真的人最莊嚴,法師以認真的態度,精湛的內容,懇切慈悲地把佛法灌輸進入每個人的內心,讓我們成長離苦得樂,將我這滴小水滴融入佛法的大海中。
若能諒解、包容、愛語,就能突破困境,展現希望、生機 《慧觀 居士》
語言來自內心的想法,透過聲音將我們內心的想法、看法傳遞出來,所以語言也代表說話者的內心世界。說話不外乎兩種:一是稱揚讚嘆,二是毀謗謾罵,端看我們如何運用舌根。 弟子這一兩年來,常受公寓樓上鄰居吵鬧聲所擾,也曾請警衛或親自跟鄰居溝通,但鄰居始終以小孩還小,難以約束回應,弟子上師父的課,知道不要跟眾生結惡緣,所以見面時會主動與鄰居問好,今年中秋節準備一份禮盒送過去,並跟鄰居說:「很謝謝您,常讓您費心,這禮盒是很好吃的餅乾,給小朋友們吃!」自從弟子不斷釋出善意,諒解他們處境後,鄰居吵鬧影響安寧的情境,逐漸改善。 法師也教導我們溝通的技巧,要傾聽、愛語,弟子在和家人或同事、朋友溝通時,也學習傾聽、愛語。弟子辦公室有一位同事目前是乳癌末期,他坐在弟子的對面,每天看他逐漸虛弱的身體,覺得很不捨,弟子總以正向的話語、鼓勵的話語給她支持的力量,希望能將愛、慈悲傳遞出去。每當這位同事請假時,弟子必須代理他的工作,無形中弟子的工作量也增加,弟子轉念為自己祝福,慶幸自己能為別人服務,也在心中默默的為同事祝福。 感謝法師以正法教育我們,並以身作則示現修行者的風範,弟子要學習之處還很多,謝謝法師的諄諄教誨。
以一句簡單的讚嘆跨出自己的第一步 《慈果 居士》
課程中印象最深的是「諦聽」!從出生就開始學說話,可是卻沒有學習如何去傾聽,說其實很容易,但要將聽到的言語,經過三個篩子過濾後,選擇該說或不該說的正步正向,這是未曾有足夠的智慧去成長學習。過往所說的話,即便認為是正確的,可是卻未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往往話一出口傷到對方的心也未察覺。 今年換了許多工作環境,面對不少人、事、物,中間遇到的同事從年輕到資深前輩,每個人對我在職場中的影響不少,影響的是我在他們身上所展現行為,讓我心中有所感觸,好的壞的都是成就自我反省與成長的機會。 弟子覺得要隨口讚美別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深怕說多了會讓人覺得浮誇,也許這是自己放不下身段所造成的吧!可是在今年的課程裡,慢慢的在改變自己的心態,以一句簡單的讚嘆或祝福來跨出自己的第一步,接著以正向的方式來跟對方溝通。 法師每次用心準備的課程,裡面詳細的解說禮敬諸佛和到今日的稱讚如來真實的義理,讓弟子法喜充滿,希望師父能繼續帶領弟子往下一個大願前進。 感謝 法師的用心
溝通表達是一門藝術課程 《慈見 居士》
我們的嘴巴,總是喜歡品嚐美味的食物,但卻很容易對他人產生惡口,耳根喜歡聽到別人的讚美,但面對他人的好時,有時卻又很難對別人說出讚美、鼓勵的話,真是太缺乏智慧了呀! 還記得某次課堂中,法師的分享:「舌根最大功用,是在語言方面種福。」仔細想想~是呀!!!可反觀自己在工作職場,怎麼就不懂得適時運用舌根去說好話、讚美他人呢!正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腰軟一點,嘴巴甜一點」,這些行為都不吃虧的,可是一點些微的改變卻能帶動很多工作氛圍的活絡!還記得~那次上完培訓課,回到台北上班後,就告訴自己,要多讚美同事,善語的傳遞也會增進彼此的感情,感情加溫~自然很多事情的推展都會更順利。 然而人與人互動相處中,摩擦在所難免,人而最常出現的原因就是溝通不良,課堂中法師分享~「如果對方不能接受,那就包容他;能包容他,也是自己的一種成長。」這段話現在被我寫起來放在辦公桌上呢! 時常提醒自己,包容(接納)別人的不同看法與觀點,其實~很多時候,溝通不是要說服對方,而是要找到彼此都能理解的點呀!因為讓事情好轉的是連結,不是回應。表達、溝通真的是一門藝術,我也還在努力學習著。 一心敬慎,稱讚如來,是我要持續學習、努力的方向,讚嘆必須從內心做起,心中有慈悲喜捨,表現出來的身口意也才能慈悲喜捨。
普賢十大願王實踐「一者禮敬諸佛」心靈對談
禮敬諸佛,誠心為要,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慧淨 居士》
禮敬諸佛,學後心得,略述如下: 一.為何禮佛 華嚴經偈云:若得見於佛,除滅一切苦;能入諸如來,大智之境界。若得見於佛,捨離一切障;長養無盡福,成就菩提道。佛弟子為得福慧二俱足,成就菩提道之最終目標,必須禮敬諸佛。 二.如何禮佛 (一)禮佛當下的觀想很重要,我認為禮佛偈應可作為我們很好的指導原則。「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二)心不離佛:觀無量壽經,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及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居是對坐,互論彼此坐相的禪宗公案,膾炙人口,毀譽之間,修行境界,高下立判。心中有佛,觀看萬物皆是佛,心中無佛,禮佛萬遍,叩破頭皮也枉然。 (三)禮自性佛:藉由外在之佛相,引發內在之自性佛相。古德云:禮屬身業折慢幢,敬屬意業敬心田。折服自我的貢高我慢心,以謙卑心及恭敬心,清淨三業,顯發內心無量的慈悲智慧及本具之光明德性,由事相之禮敬莊嚴佛相,進而契入理上之禮敬自性佛。 三. 觀想諸佛: 經文中「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一般都以極大的抽象概念帶過,禮佛觀想時實不容易。法師上課中,以幻燈片介紹無盡法界虛空界的宇宙實況,兼以物質基本構造原子、電子、質子、中子、量能等科學理論及數據,介紹佛法所謂極微塵諸佛剎及諸佛的概念,以科學印證佛法之真實不虛,和中觀課程導師講述的相呼應,令人對無數無量無邊諸佛有較具體的概念,觀想也較容易,實屬難得。 四. 情與無情,同源種智的我見: 有情是指具有靈知靈覺心念的眾生,而無情是指一切依報世界。有情的覺性佛性是空性,無情世界的法性亦是空性,但要以我們靈知靈覺的心性去觀照宇宙萬物的空性,才能契悟諸法皆空的道理。而且有佛性的有情,也須靠依報世界之助緣,才能修行成佛,因此我們必須以敬佛愛佛之心態來看待並維護依報世界眾生,這才是情與無情同源種智的正解。 以上心得,是否言都及義,還請法師指教。總歸一語,禮敬諸佛,誠心為要,必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廣結善緣,從禮敬他人做起 《慧達 居士》
上完法師「禮敬諸佛」課程後的心得終歸幾個要點: 1. 個人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較偏重持咒與讀誦經典,對於拜佛而言相對的缺乏,且對於拜佛的意義僅知道懺悔罪過,不知道其還有修持禪定與感恩禮敬的意義。 2. 學佛的過程中 “知見”的邏輯建立很重要,因為邏輯組織一旦錯誤,知見就會偏差,知見偏差了,再怎麼用功努力,終究偏離軌道,無法回歸真正的菩提大道,難怪菩薩五明學處首重因明。感謝法師循序漸進地為我們建立「禮敬諸佛」的義理和次第,讓我們明瞭為何普賢十大願的第一大願會從禮敬諸佛開始?早期的出家人為何初出家都以禮佛為功課?為何「佛法是從恭敬中求」?為何「禮佛一拜能罪滅河沙」?為何禮敬諸佛時,要藉由身口意三業清淨的事項上禮佛,方能契入理上的禮敬自性佛。 3. 以前常聽師父上人開示「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在上完培訓課程後,自己對這句話有更深的體認,原來要廣結人緣,要「自調心性,外敬他人」必須先從禮敬他人開始做起,要觀看他人的優點,而非計較其習氣,要先消除個人的我慢、我執、我見,方能真正慈悲平等地對待眾生,廣結善緣。此外,我們要禮敬的對象,不僅僅是已經成佛的諸佛,同時也要禮敬未來將要成佛的一切眾生。 4. 在星系圖的結構與佈局中,獲得感想有二:一者發現自己真的很渺小,比空氣中的微塵還要細微,想想自己有時候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一事,而起分別與計較,回想起來真的很可笑。二者以前對於禮佛觀想偈中「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其中帝珠實在難以想像,因此現在自己在禮佛時,都以重重無盡的星系圖,做為『帝珠』的方便觀想。 感謝法師在最後一堂課,對於心念的剖析,讓我們知道念頭力量之大,超乎想像,「一彈指有320兆念」,「一念周徧法界」,而且也讓我們找到為何今年「正念隨念,依教奉行」會留級而重修的原因了。 為了實踐禮敬諸佛的功課,感受課堂上教授的方法,自己在大般若經圓滿後,即自訂禮拜三千洪名寶懺,調伏內心,懺悔業障。
學佛修行,先行禮敬諸佛《慧仁 居士》
普賢十大願,一者禮敬諸佛。 禮就是頂禮,禮拜,且應懷著恭敬心,以清淨恭敬的身心,禮進十方三世諸佛。弟子讀誦“大般若經”後,時常憶念四句,作為個人修行法門「恭敬,供養,尊重,讚嘆」特別注重恭敬二字。我們學佛首先就是要對佛陀生起恭敬心,包括對佛法僧三寶。恭敬也是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表現。 禮敬諸佛,諸佛是指十方三世一切佛,每個道場都有供養佛及菩薩,我們禮敬佛菩薩代表我們對佛菩薩的追思,仰慕佛的智慧和道德,學習效法菩薩的精神。 法華經云:眾生無始以來,迷失真心,流轉生死,六根罪障,無量無邊。我今禮敬諸佛菩薩,以此善根,過去現在未來,身口意三業所造無量無邊重罪皆得消滅,身心清淨,惑障蠲除。所以弟子每日早晨早起,一定先禮佛三拜,讓身心得以清淨,再行讀誦大乘經典。 弟子近來圓滿一部大般涅槃經,謹以引述迦葉尊者的偈文: 「世尊我今大痛苦,情亂迷悶昏濁心, 我今為禮世尊頂,為復哀禮如來胸, 為復敬禮大聖手,為復悲禮如來腰, 為復敬禮如來臍,為復深心禮佛足, 何苦不見佛涅槃?惟願示我敬禮處。 如來在世眾安樂,今入涅槃皆大苦。 哀哉哀哉深大苦,大悲示教所禮處。」 說是偈已,世尊大悲即現二足千輻輪相,從千輻輪放千光明,遍照十方一切世界。眾生遇光皆解脫,三塗八難皆離苦。禮敬諸佛的虔誠及其功德,是如此不可思議。 另,華嚴經文:「此是菩薩最勝地,出生一切普賢道,三世一切諸如來,靡不護念初發心。」「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所以我們禮敬三世一切諸佛自然得到護念,也能獲得無上正覺的功德,並能悟入諸法究竟的實相,斷除貪嗔癡,滅除根本的煩惱。 人生最可貴的是學佛修行,每日用功時應先行禮敬諸佛,得到諸佛菩薩的護念加被,自然而然勇猛精進,開啟智慧之門,學習佛陀的般若智慧。 「念佛一聲,罪滅河沙 禮佛一拜,增福無量」 禮敬諸佛,隨時放在心上,以平等心永遠尊重眾生,因為眾生都是未來佛,如此也能去除我慢心,終有一天能成佛。
從實踐禮敬諸佛中,脫塵還原 《慧嚴 居士》
師父以深入淺出,切要的例證說明,指導弟子們如何正確的行持「禮敬諸佛」。 從小我們就學習著與人互動要行之以禮,敬待他人。這看似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行為了,為何一位等覺菩薩的大願中,首列即是「禮敬」諸佛。因為我們把「禮敬」流於形式化了。從無始以來,生命的流轉當中,慢慢的把它敷衍了,表層化了。 上了師父的課程之後,有時靜下來自己想一想,不禁會毛骨悚然,內心為之一震,『我怎麼會這麼膚淺,怎麼之前從沒想過?』。原來,「禮敬」的內涵是如此深奧。師父先從事相上的禮佛說起,從五體投地到至誠恭敬的接足禮,詳細的教導眾弟子。事相上圓滿了,那一念恭敬心才能顯現出來。恭敬心升起了,才會慢慢的去省察自己的缺失,積弊已久的塵習才有機會讓自己覺察出來,進而脫塵還原。如師父上人常常開示的:「要將碗裡的髒物除去,裝進去的東西才不會被汙染,善根才能慢慢增長」。事相圓滿,內心漸漸的調柔之後,理上的禮敬諸佛才能更清晰。從如何禮敬?用什麼心去禮敬?如何觀待禮敬的對象?乃至去察覺能禮的那一念心與所禮的對象為一、為異(如法師在中觀論誦課堂上所開示的緣起法則。)。師父亦以「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及金剛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來開闡禮敬諸佛的深意,並期勉眾弟子要時時禮「自性佛」呀! 華嚴經第42卷共修經文:「菩薩摩訶薩,常勤修習普賢行願,成就一切智慧光明,住於一切佛菩提法,入如來智無有障礙。…以普賢行願,盡未來劫修菩薩行,入如來海不生疲厭。」 每一個人在談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時,都有各自解讀,究竟與否自己也不清楚。弟子深感慈光寺的佛弟子是幸福無比的,有佛陀的經論指引著目標,更有善知識在旁邊時時可依靠與呵護著,試想,他力都以具足了,自個兒今生怎可虛度呢!
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慧深 居士》
「禮敬諸佛」依我個人學佛的心得可分享以下幾點: 一.發露至誠:我們佛弟子當發心好好研讀「佛傳」,當我們了解佛陀一生的行誼,由出家、求道、悟道、證道、弘法度眾,我們自然而然對佛陀那無限慈悲與充滿智慧的一生行誼流露出無比的崇敬及孺慕之情,禮佛時自然發露至誠。從親近慈光寺參加每月「藥師懺共修」或「法會」,我每每會為師父上人禮佛時的至誠流露感動不已。讀「心月紅塵」親睹師父上人頂禮佛陀的照片,曰「將此身心獻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一樣感動不已。 二.思維佛法,體悟佛法:受持讀誦經典,一次又一次,記不得多少次了,我每每為其中一句、一偈、或一段、甚至一卷特別感觸深刻,甚或有如暗夜長空劃過一道閃電,靈光乍現,使我恍然大悟,感動淚下。我深深祈願,有朝一日真正智慧開啟,心地如朗朗晴空,如古德所云: 心地上無風濤,隨在皆青山綠水; 性天中有化育,觸處見魚躍鳶飛。 三.學佛乃生生世世事:學佛乃生生世世事,故「禮敬諸佛」亦是生生世世事。凡夫學佛「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十年佛在天邊」戒之戒之!我不希望自己一直是凡夫啊! 「禮敬諸佛」是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之首,因為有「佛」才有「法」,因為眾生沉溺生死苦海,有了「佛法」才有由「此岸」渡向「彼岸」的一線希望啊! 佛陀反覆再三不厭其詳,旁敲側擊宣說一切法,無自性、空、不可得,…。故蘇子青曰:翠竹悒悒黃花無非般若。故龍樹菩薩曰: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以行填願,以願榮行,成就菩提之道 《慧善 居士》
慧善養成每天晨起,隨著普賢十大願,一願一禮拜中,開始一天的作息,但卻到今年普賢十大願的課程,才得以隨著法師詳細的講述,逐漸了解華嚴經中“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的各個名相與次第境界。 了解到,學佛修行,要從心隨萬事幻化輪轉不休的凡夫「境界」,到尋求斷除煩惱、消除業障、身心自在輕安超凡入聖的聖者「解脫境界」;進而厭離生死,悟入解脫,更從慈悲救護眾生,證入六度萬行,趣入般若智慧無自性,契入大乘菩薩的「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法師您也提到,佛法的行者,要懂得行願相資,以行填願,以願榮行,才能成就修行功德,因對此的理解,慧善更堅定要老老實實做到自我發願要每日拜一百佛的定課,因為第一大願的「禮敬諸佛」,就是從「禮拜」之行動來恭敬諸佛。 法師教導到拜佛的方式應至誠恭敬,不可閉眼不該妄想夾雜,一心觀佛常修禮敬,如同《四十二章經》所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心不亂以清淨身語意三業,自此後,慧善拜佛不再閉眼只以身口膜拜,開始會隨時注意收攝遊離的妄念,檢視自心是否有以懺悔、修定、感恩、尊重、恭敬、讚嘆的心來拜佛,學習謙悲來調伏慢心,在生活工作上,對一切人事物都再多點敬重,再多點耐性,開車也以尊重同為用路人的心放慢速度禮讓,收斂急躁的內心,外敬他人,為習從「禮敬諸佛」中去引發自心的佛性,即使從一點點極微小,都願藉此修積真實功德力。 最後這堂課,法師更以浩瀚宇宙天體,非常精采地來闡述何謂「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告訴我們為習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正念一心,虔誠恭敬,使如微塵數般多的佛,能現在眼前,觀想我們自己也化為無量無邊,在每一尊佛前都有一個我身,以這個無量無邊的「身」來禮敬無量無邊的「佛」,一如大方廣佛華嚴世界的無垠虛空,若一念不敬,相應做意,如是法界,虛空界盡無餘,豈可縱意恣為?若一念禮敬,盡未來餘,念念相續,沒有間斷,我信諸佛悉充滿,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念覺則凡夫亦成佛! 回顧課程資料,慧善十分感謝法師如此用心蒐集資料,把只有四個字的「禮敬諸佛」這麼仔細,深廣地開演義理,讓我們心念、心量、心識,為習如何心生尊重恭敬而來面對自己內心的自性佛,對法師傳授地字字珠璣,慧善也以無比恭敬尊重讚嘆來感恩法師您的用心,更期許自己真能老老實實以行填願,以願榮行,成就自己這條修行的菩提道。
三業精勤的禮敬諸佛《慧靜 居士》
在禮敬諸佛中學到了何謂禮敬?原來禮敬乃是恭敬一切。尤其是~禮敬諸佛,必須以敬信虔誠之心,端正外貌具足威儀向佛陀及諸佛菩薩行五體投地之禮拜而且要靜心觀想無妄念的禮拜即是禮佛。法師告誡大眾要學習不輕菩薩精神越拜越謙虛要降伏我慢心。不是匆匆拜下匆匆起身。 禮敬諸佛,禮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並且要自觀懺悔。觀因緣觀果報,觀自身觀如來法身。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若記取法師所教,恭敬禮拜諸佛,眾生自然然能得到身口意三業清淨,越拜越謙下,相信有朝一日即能降伏我慢心禮拜出自己內心深處的自性佛。最終成為未來佛。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課堂上法師提及能修「普賢行願」之人遍法界遍虛空界的障礙全消除。而普賢行願首重禮敬諸佛可見禮敬的重要性。而真誠恭敬更是契入佛門的不二法門。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佛弟子契入佛門若能虔誠禮敬十方諸佛菩薩對三寶亦能恭敬不已。如法師功德品中言:「敬法如敬佛,依法修行,依法解脫。」學會禮敬才能體悟「順境感恩逆境懺悔」的道理也才能不去計較他人的習性,尊重他人的佛性。亦即「慈悲道場施安樂,教化眾生結法親」,做到歡喜心心生歡喜業障就消矣,所以若能體悟深入普賢行願品亦即進入重重華嚴境界。 禮佛要有正念要透徹亦即「塵中有剎,剎中有塵」一念周遍法界。念頭好磁場高妄念低,禮敬的程度越增長功德亦能增長。「佛中有我,我中有佛」那禮佛祈願時感應即現。所謂心誠則靈一切來自於「禮敬」。 敬神如神在,當知我們三業的任何一個活動佛皆悉知。因此從今爾後禮敬諸佛時要更虔誠專一不打妄念恭敬再恭敬,釋放更多滿滿的正念能量,三業精勤的禮敬諸佛。
禮佛的虔敬,由身心信解而生 《慈見 居士》
今年八月起到台北去工作,置身在繁華、便捷的大城市中,反而更能體認到修行的重要,因為沒有加行的功課來穩住身心、提升智慧,真的會很容易迷失、感到迷惘。每次從台北回到慈光寺上志工培訓課程,心靈得到一番洗滌,身心喜樂啊!最後一堂的志工培訓課程,深刻的帶給我許多震撼、感動與力量。 課堂中提到「佛剎極微塵數」,運用圖片告訴我們,原來我們在宇宙觀理不過就是一個渺小到不行的點,想想~這樣還有什麼好計較、執著的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對自身不要太執著,反思自己在面對新工作時,就是有太多的執著了! 另外法師實例的分享:內觀課程結束後,大家的聲波震動,每個人發出的聲音都是一個波,就像能量的傳遞,也讓我想到有本書:「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實驗中~那杯每天被讚美的水,它的結晶體就是如此美麗,再次反思到自己身上~若我每天都能夠對班上的孩子們說讚美、鼓勵的話,那他們每天接收到的也都是正能量的波,時間累積下,孩子們一定也能有所進步,意念可以改變物質與環境,我想~要帶好這群孩子,就要先從老師我自己的心態改變起,「正念迎之」,一念遍法界呀~阿彌陀佛。 而今年課程的重點普賢十大願之一「禮敬諸佛」,聽完課後,我也才知道究竟該如何禮佛,原來自己很多時候都是身禮心未禮。「敬神如神在」,打從心底的虔誠恭敬,是真學問。最後課程提到的「祈願」,真是說中了我麼心聲,到臺北遇到的種種,我也會覺得怎麼這樣…那樣…,聽完課後~反思,最大的關鍵就是「深心信解」,自己有沒有從內心中生起深心信仰呀! 祈願是不能自私的,要慈悲。也讓我再想到老和尚當初收准考證時跟我說的:「要慈悲每一位孩子」,真的要好好學習、磨練~慈見!慈見!!「慈眼視眾生」呀!今後我也要更努力的拜佛,不論是身、是語、是意,都不應有所疲厭。加油!!! 法師,謝謝您~謝謝您一路用心的為我們宣講佛法的正確觀念,建立我們正確的知見,很多時候,課堂中的實例或小故事,都帶給我不同的啟發,也讓我在面對工作的挑戰時,能更提醒自己「轉換」,學習用更宏觀的角度去看待發生的事物。
吉祥
何謂晝夜六時恆吉祥?
吉祥,代表沒有災難,凡事吉利,一切都是祥瑞美好的時刻、因緣。世上,哪一個人不希望吉祥呢?所以佛經不斷有「二六時中恆吉祥」、「晝夜吉祥」或「一切吉祥」的祝福語。在印度,計算時間的方式,白天有三個時辰,稱為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間也有三個時辰,稱作初夜、中夜、後夜。把白天三日分和晚上的三夜合起來,即為晝夜六時,所以祝福人們「晝夜六時恆吉祥」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很順利、圓滿平安,都是很歡喜、自在的。
《佛說吉祥經》的因緣?
佛陀時代,一群有智慧的人在一起討論『什麼是吉祥?』,譬如今天師兄、師姐大家齊聚一堂,討論師父今年送我們的法語「晝夜六時恆吉祥」,到底什麼是吉祥?大家就開始議論紛紛! 「啊!我知道了,吉祥就是我今天修行有境界了,這就是吉祥!」、「我今天看到了什麼瑞象,這就是吉祥!」有人說「我今天在湖畔裡面看到很特別的吉祥物,就叫做吉祥」或者今天師父送一個什麼吉祥物,就叫做吉祥,講到最後,開始有人說那不是吉祥,那不圓滿,大家就開始爭吵了,吵到後來居然傳到天界去了,帝釋天也就是我們民間所說的天公,他說世間的人在吵什麼?原來是在吵,什麼是吉祥?這時,帝釋天主也召集天神,他說世間人在討論什麼是吉祥,沒個結果,眾天神知道什麼是吉祥嗎?天神們也開始紛紛討論什麼是吉祥,最後仍然沒有結果,有人就提議帝釋天主,如果我們想知道真正的吉祥是什麼?就去問世間最吉祥的人,只有他才能回答!那個人就是釋迦牟尼佛陀,佛陀現在在娑婆世界,我們趕快去請教他,到底什麼才是真正最吉祥的事?天神的身心和我們不一樣,是很輕安並且會散發出香氣的,白天是人世間活動的時候,有人的濁氣、穢氣,於是天神就選在中夜的時間,晚上11點過後,夜深人靜、濁氣已逐漸沉澱之後,穿得很莊嚴、自己打理得很好,來到佛陀前面恭敬禮拜,站立佛陀旁,並用很文雅的語言向佛陀請法:「眾天神等,想要得到利益,用盡心思想得到幸福,請示最吉祥」因為這樣的源起,佛陀說了一部吉祥經,吉祥經中佛陀用11句的偈子回答他,其中包含38種吉祥,如果能夠照這樣去行、去做,就能夠得到吉祥,這就是吉祥經的源起。
求得日日平安、年年吉祥
日日平安、年年吉祥,是人人所期盼,有做才能有得,日日造福,才能時時有福。佛陀說,自種因,就是自助緣。「因」就是種子,有了種子還需要有緣—有土地的緣、有淨水的緣、有陽光的緣,還要有好的空氣,這種種有緣凝聚在一起,種子才能萌芽為苗而長成大樹,進而結出無量無數的種子。心中的無明很微細,起心動念別人看不到,連自己也不一定能覺察。境界一來,是與非稍有偏差,人生一步錯、千步錯,再回頭就難了,唯有「法」如水,可以淨垢穢、潔塵埃,為己洗心。祈願人人自我惕勵,用心入經藏、誠懇大懺悔,懺悔清淨後,還要為未來發願—時時顧好意念,維持心清思明、善辨是非,才能步步行走在人倫道德的大道上。當我們調順身心、縮小欲念,便會規範、保護自己不犯錯,事事平安;人人都從自己做起時,就是為世界帶來光明,帶來吉祥。
如何創造吉祥?
吉祥,代表沒有災難,凡事吉利,一切都是祥瑞美好的時刻、因緣。所以佛經不斷有「二六時中恆吉祥」、「晝夜吉祥」或「一切吉祥」的祝福語,「晝夜六時恆吉祥」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很順利、圓滿平安,都是很歡喜、自在的。每一個人都渴望擁有吉祥圓滿,如果大家都能體悟這種精神,進而在人我之間實踐,平時見了面都互祝「吉祥」,不分親疏,都能真心實意的問候對方、為對方祝福,那麼人間處處都能充滿祥和。世間各種生命的存在,都要有共枯共榮的認知,彼此息息相關,所以更要珍惜地球、感念天地,唯有萬物和合、共生歡喜,才能創造真正的吉祥與和平。
吉祥經中云:「知足常樂,是為最吉祥」
有一天,佛陀和弟子在森林裡修習,他們以正念吃午飯,然後準備進行問答。那時一位農夫匆匆走過,見到佛陀便問:「請問你們有沒有見到我的牛?」 佛陀問:「甚麼牛?」農夫說:「我擁有的六隻牛,不知道為什麼都在早上跑掉了。我田裡種的芝麻,今年又全給昆蟲吃掉。我失去了我的所有。」佛陀回答:「親愛的朋友,我沒有見到你的牛,或許你該到另一邊去找找!祝福你。」 農夫離開後,佛陀對眾比丘說:「親愛的比丘,你們是多麼幸福,你們沒有牛可以失去。」 有時候,我們擁有很多,以為這些東西對自己很重要,以為它們會為自己帶來安樂。但當我們深入觀察,可能會發現它們其實是幸福和快樂的障礙,如果你懂得放下,把「牛」從心中釋放出去,幸福就再也不怕丟失。
吉祥經中云:「正念生活,是為最吉祥」
什麼是生活的藝術?能夠好好的生活,並且擁有美好的人生,就是懂得生活的藝術。如何才能成就生活的藝術?要從「正念」著手,「保持正念、專注與洞察力,任何片刻都能變成幸福的時刻。現在就是幸福,滿足就是喜樂。珍惜所擁有的時間,與所愛的人和解,將苦難轉化為愛和理解—這就是生活的藝術。專注當下這一刻,這一片刻幸福與否,完全取決於你。透過「正念」,此時此地就能自在幸福;透過「正念」,是你讓這片刻幸福,而不是這片刻讓你幸福—這就是正念生活,此為最吉祥。
吉祥經中云:「善能養父母,是為最吉祥」
「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放棄了老年人不去贍養、不去關心、不去照顧,把所有的關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這個家庭就不吉祥了。為什麼不吉祥呢?有人把父母和兒女的關係用一棵大樹來比喻,這棵樹的果實是孩子,樹的枝幹是孩子的父母,而樹的老根是孩子的祖父母等長輩,如果我們希望這棵大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那該把水、養分澆在哪裡呢?答案是要澆在根上。但現在大部分的家長卻是把水和養分直接澆在了果實上,果實接受不了這些營養,都腐爛了。沒有根的樹如何開花結果?父母的身教勝於言教,在家中能以身作則,孝順父母,做兒女的榜樣,家庭充滿和敬的氣氛,自然帶來吉祥。
發心
什麼是發心?
佛教的百千法門中,「發心」最為重要。佛教將「心」比喻為「田」、 「地」,發心就是開發我們的心地。 世間的土地經過開發,就可以建設,就能利用;世間的田地經過耕耘,就能播種,就有收成。同樣的,我們只要懂得開發心田,就能發現內心的寶藏!心的田地不開發,就是外緣、福德具足,也不能長出菩提之苗,再好的種子,如果沒有沃土,怎樣也結不出好花果。 省庵大師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心發,則佛道堪成。」世間發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發心的力量不可思議。儒家的學者要人立志,佛教的行者要人發願,立志與發願其實就是發心,心一發則大志可立,心一發則大願可成。 時下社會動亂不安、意識形態充斥,究其原因,是人們缺乏了同理心,所以不願意發心互助,因而造成許多紛爭和敵對,大家只顧自己,卻忘了牽一髮動全身的道理,長久下來必定會為社會埋下隱憂。 德國有位企業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黑暗博物館」,那館內一片漆黑,參訪者必須由導盲的服務人員引領前進,明眼人都深深體會到了盲人的不便與辛苦,因而感悟,這是企業家對社會的發心。經典說:「惡盡曰功,善滿稱德。」功德就是從發心中成就、增長,人生也是從發心中成就事業的。
發心的真義?
發心等於是發芽一樣,發心本叫做「發菩提心」,也就是「發大願心」、「發慈悲心」、「發智慧心」、「發成佛的心」、「發菩薩心」,是說人心原本沒有打開,還是閉鎖著的,在聽到佛法之後,曉得了佛法是什麼,明白了人應該如何對待自己、對待他人,於是佛法便帶領我們往最大的目標、最高的目標去努力,那就叫做發心。 發心是發成佛的心,就是發好的心,不能夠發壞的心,一個人的觀念如果不正確,接受到錯誤的訊息,就很可能發的是壞心,那叫做〝預謀〞,計畫去搶銀行,計畫謀財害命,這發的心是「強盜心」、「土匪心」,與「菩提道心」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所以師長們會說請你發菩提心吧!請你發菩薩心吧! 佛教界通常講「發心」,指的是「大菩提心」,譬如說現在廚房裡飯沒人煮、菜沒人燒、碗筷沒人洗、廁所沒人打掃、地髒了沒人拖、玻璃髒了沒人擦…,那就請你發發心吧!發成就他人、成就道場的菩薩心,菩薩做事沒有大小、沒有貴賤、不分高低,所以當你勇於承擔做事,你就是行菩薩道,做的是菩薩事,發的是菩薩心。
法師們鼓勵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發好願,那如果發願了,心不堅固,碰到障礙便易起退心,這該如何是好呢?
其實發願後,只管盡心盡力,只要目標不改,做錯或做不到的時候不氣餒,繼續發願、繼續再做!若能這樣,做好事的機會自然愈來愈多,壞事就相對減少。不要害怕發願,不要害怕能力不夠而不敢發願。像嬰兒學走路,都是從跌跌撞撞中成長的,縱使人生未必能一帆風順,至少找到正確的方向,不會在迷途上一再蹉跎。 佛法教我們學習佛陀的精神,憑著願力,奉獻自己、成就他人,不問自己利益多少,只在乎眾生是否受益,唯有徹底地付出自己,放下自己,才是真正無私自在的灑脫。
佛教的目的是讓我們超越業力的困擾,得到解脫,那要如何得到真正的解脫呢?
佛教的目的,是讓我們超越自我業力的困擾,獲得解脫。但是,個別的自我和全體的「眾生」是息息相關,沒有辦法分開,因此若希望解脫自我,必先發願幫助別人,解脫眾生之苦。 既已瞭解業力,就應當「發願」,多做好事、善事,處處給人方便,對人有益;關懷別人,奉獻自己。以願力代替業力,體會日日好日的解脫快樂。
如何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為什麼而忙,也不知道為何而累,在繁忙中,就感受到心理壓力;疲累時,便覺得煩躁不已,累得無聊、忙得苦惱。佛經裡有這麼一個偈子:「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譯成白話就是:今天一天又過去了,我們的生命也隨著減少,就像是魚在淺水之中,隨時都會面對危險,那還有什麼值得快樂的?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是說忙碌的人因為珍惜時間,就會善用時間,反而會有餘閒,而勤奮的人,因為勞動,所以健康一定良好。若希望自己活得健康快樂,就應該忙,想在人生過程中多儲蓄福德和智慧,更需要忙。 雖然有時「為誰辛苦,為誰忙」,乍看都不是為了自己,好像忙得很冤枉、不值得,彷彿白忙一場。但以佛教的觀念來說,這種想法並不正確,我們觀想的是:忙是為自己忙!即使這一生在他人眼中看來什麼也沒得到,但自己還是得到了功德,是智慧及福德的功德,在忙於工作的過程中,本身也得到了成長,絕非毫無價值。 有了這種觀念,忙碌的人會忙得很快樂、累得很歡喜,就像是種田的農夫,感謝有田地可種,上班族感恩有工作可做,人人滿足有因緣讓他忙、讓他累。如果錢已經夠用了,擁有汽車洋房,物質不虞匱乏,一切都順心如意,不妨發心去當志工,整理環境、友善助人、從事關懷,你一定會享受到「忙、忙、忙,忙得好快樂;累、累、累,累得很歡喜」的棒滋味。
「己」與「眾」孰重孰輕?
過去有位國王,想從三個優秀的兒子中,選擇一人來繼承王位。一天,他叫來三個兒子,分別給了相同一筆錢,要他們在天黑之前,用這筆錢去買東西,裝滿一個大房間。 大王子想了很久,決定去買一大車的稻子,但由於經費有限,只能勉強把房間裝滿一半。二王子買了便宜的禾草,但也不過裝了三分之二的房間。小王子最後才回來,卻兩手空空,一問才知道他在路上遇到賣蠟燭的孤兒,他把大部分的錢都給了對方,只拿回幾支蠟燭。小王子把蠟燭點了起來,溫暖明亮的燭光霎時充滿了整個屋子。 修菩薩行,「己」與「眾」之間孰輕孰重,道理明朗而確切。緊握一拳之物的擁有,與放開雙手後的自在,境界全然不同!
為什麼要自利利他?
美國耶魯大學研究報告顯示,幫助他人越多者情緒越正向,即便遇到生活壓力,心緒也不會趨於負面。就像美國前總統林肯,有一天正為了人類有沒有「利他主義」和朋友爭論不休。這時,林肯的馬車剛好經過一個泥流,一頭母豬因為牠的小豬崽快被淹死而大聲嚎叫,林肯立刻停下馬車救出小豬,然後繼續趕路。他的朋友笑說:「這難道不是一個利他主義的例證嗎?」林肯回答說:「這恰恰是自私的需要啊!如果不顧一切地揚長而去,我的心靈整天都會不安。我這樣做是為了獲得心靈的安寧。」雖然表面上是他幫助了別人,實質上則是他的內在得到了安定與真正的快樂,這正是自利利他的表現。
三寶
何謂佛寶?
佛,印度話叫做佛陀,譯成中國的意義,叫做覺者。佛如光,能圓熟眾生。光有照耀、溫暖、成熟三個功用。因為有光,黑暗中有了光明,便不會恐懼;因為有光,光的熱度可以抵禦寒冷,感受溫暖;因為有光,萬物得以生長,欣欣向榮。佛陀慈悲智慧的光芒,普照大地一切眾生,無有分別的點亮我們每個人心中的那盞明燈,因而稱之佛寶。
何謂法寶?
法,是佛說的教法,就是宇宙萬有、事事物物的道理,在佛陀親証之後,宣講出來亙古不變的真義。法如水般能滋潤眾生。水有洗滌、解渴、生長能量三個功用,因為有水,能去除心中的污穢雜染;因為有水,能解除萬物飢渴;因為有水,大地得以含水穩定、蘊育生機。佛法如水,滋養我們的身心,洗滌煩惱塵垢,是佛陀親授而必須自我實踐的一條解脫之路,因而稱之法寶。
何謂僧寶?
僧,是出家師父,又稱和合眾。僧如田地,能植福種德。僧是老師,菩薩、高僧大德等善知識都是我們的老師,教育我們、指導、傳授我們知識,開啟我們的智慧。所謂福田僧,我若皈依他們,就如同擁有良田美地,可以種植耕作,五穀作物豐收。僧團可點亮人生,用清淨心和佛法的智慧,解決人生的困惑,引領眾生從煩惱束縛中解脫,這是僧團的責任,因而稱之為僧寶。
為什麼要皈依三寶?
受皈依時,不僅口中念著,身體拜著,心裡還得想著。主要還是在於心的領受─納受三皈戒體,戒體須由已先受三皈戒的人師師相傳,這是法統的脈脈相承,凡人無法無師自證,所以三皈依,不能在佛菩薩像前自誓自受,由此可知,求受三皈依的莊嚴性和重要性。 比如我們要學任何一種技藝,無不需要投師請益,否則便難成為第一流的專家。投師的好處,在承受老師的所學與所長,老師也是承受於老師的老師,其間不知累積了多少世代、無數經驗於老師一身,我們拜師學習,才有機會繼承寶貴的經驗。 其實,學藝之後,未嘗不可學而不用;即使在學時,若感到與自己興趣相左,也未嘗不可立即停止;學成以後,固然可以追隨老師以至終身,但也何嘗不能離開老師、獨立門戶? 皈依三寶,也與投師學藝相似,想多懂一些佛法智慧,應從皈依三寶著手,如果僅止於觀望,終究是站在門外,想在門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打妄想,終究難窺堂奧。
佛教徒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平常很多人會自稱自己是佛教徒,那什麼是佛教徒呢?所謂佛教徒,是指信仰佛、法、僧三寶的出家和在家的弟子,合稱為四眾弟子。皈依三寶是在事相的實踐,不能只憑一句「我吃素」、「我存好心」、「我做好事」就成為一個佛教徒,皈依三寶一定要有儀式,有一個時間讓皈依師父為你解說佛陀的慈悲、與佛接心,讓佛陀的慈悲攝受我們、加持我們,那才能感應道交。就像公職人員也要經過宣誓才能就職、學生雖然具備入學資格,也要經過註冊才能擁有學籍一樣,所以一個人要成為佛教徒,皈依三寶的儀式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