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悲願傳我心


懺悔發願 無障礙

每個人都有宿世累積而來的習業,如同影子一樣,時時刻刻跟隨著我們,不斷影響著我們,甚至為自己形成了障礙,我們卻早已經習慣而無知覺了。在修行的過程想要增上,一定要先懺除這些障礙,在佛門中就有懺悔法門幫助我們懺除業障,在懺悔的同時也要不斷發好願,如同房間裡的圾垃清乾淨之後,將窗戶打開,讓光明射入,心地光明了,自然做任何事都有一股正向的力量支持,有了這股力量當然就能突破障礙、努力向上。

欣賞他人 成長自己

師父開示,想要培養自己的心量,方法有很多,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就是有心量的表現,相反的,總是嫉妒別人的人,永遠無法成長,因為當你嫉妒就很難向人學習,沒有辦法向人家學習就障礙了自己。世上形形色色的人那麼多,每個人一定都有優點和缺點,有智慧的人會讚嘆他人並學習他人的長處;心量狹隘的人,只著眼在自己的強項上,並且放大別人的缺點,這又如何能進步呢!

得到祝福的因緣

師父開示,大眾在生活當中為什麼沒辦法培養福報,得到輕安,事情也總是處理不好,讓師長在一旁叨叨念念,就是因為沒有付出的心。比如師長現在要吃餅乾,你幫忙拿,就不要只是把餅乾拿來而已,還要順手幫他打開,這種小動作就是在培養福報,而現在的年輕人就是缺乏這種體貼付出的心思、細心做事的心念,所以不容易有福報得到祝福。

分享快樂的心量

師父開示,有的人因為自己過得辛苦,就見不得別人好,就想把苦帶給別人,這樣的人不但不受大家歡迎,自己也無法讓自己過得快樂。師父從年輕開始,也是一路辛苦走來才有今天的慈光寺,但是他從不想將辛苦帶給別人,只想把快樂分享出去,看到大家在慈光寺的淨土住得自在,過得輕安,他就覺得很開心,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所以懂得分享快樂的人才是真正有心量的人。

主動關心就是一種發心

師父開示,為什麼會說大眾的發心不夠,像今天中午負責打板的師父請假外出,結果該打板的時間沒有人主動幫忙打板,用餐時間也就延遲了,這就是發心不夠,每個人都只顧自己的職事,不去留心周遭的情況,覺得那些都是別人的事,就算發現事情沒人做了,那也不是我的責任!從團體事務的細節中,就可以觀察出一個人有沒有發心在做事,什麼事情都分得清清楚楚、斤斤計較,這樣的心態怎麼有辦法累積到福報呢?

發心的重要

師父開示,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先發心,發起增上心、發起道心、發起廣大心、發起利他心,只要是從正念出發,發什麼心都是好的。發心的力量非常大,只要真心願意,什麼困難都不用害怕,什麼事情都能夠完成,但如果這顆心發不出來,就會把自己障礙住,再簡單的事都做不好。人在發心的當下,就如同把心中的窗戶打開,看見不同的世界,學習不同的東西,自然就能越來越進步。將窗戶緊緊關閉著的人,不只看不見外面的世界,也會因為光線昏暗、空氣混濁而看不清自己的內心。

新年的發心

師父開示,一年又到了尾聲,世俗人會數算自己今年收入多少,投資是賺是虧,新的一年要如何讓資產增加…。出家人則要好好檢視自己這一年有沒有好好精進,修行有沒有進步,有沒有保持歡喜心在做事。這是出家人和在家人的不同,也是出家人的本分和可貴之處,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要勇敢發心立願,發心護持常住用心做事,發願利益一切眾生,繼續在菩提道上精進不退。

不計較的發心

怎麼樣才是發心?發心就是把自己的心門打開,在一個團體中,不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要計較,計較這件事應該誰做,該誰負責?要知道我們身在三寶的地方,什麼事都無須分別你我,因為道場庇護的是所有的人,沒有分別,以利他為主,在一個團體中才能真正培養自己的福報因緣,福報因緣具足智慧自然就開了,智慧一開,在聽聞佛法時,就能依循佛陀的教導精進用功,在用功的過程中慢慢就會消除自己的業障災難,身心便能得到安樂。

發心為首,利他第一

師父上人開示:「『發心為首,利他第一』的法語,佛陀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世上種種的事相要先圓滿了,才能圓滿出世間的事。先從人與人之間的互助開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長輩說的話你們還願意去做,固然很好,但自己主動付出的那份發心才是最可貴的,譬如今天你想宴請朋友,卻又猶豫不決、沒有行動,那就是空想。相同的道理,自己得先發起利益他人的堅定心,才會有實質上利他的行動出來!」

勇敢發心 正念以對

一個道場中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有大事、小事,有複雜的事、有日常的事…,面對這些事項要以正念去相應,遇到困難要提起勇氣和願力,去面對承擔,有願就有力,只要肯發心發願為常住承擔,龍天護法一定會加被,讓我們做事順利無障礙。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使命,方丈有方丈肩負的使命,住眾有住眾要奮鬥的任務,大家如果懂得彼此欣賞,為常住盡一份力,道場才能和諧圓滿。

心如虛空不計較

師父常說要把心量打開,心要像虛空一樣,打開心量才能顯示出美德,遇到事情也才能懂得包容、不與人計較,不愛與人計較就能跟人結好緣,不然時時刻刻眼睛就只盯著別人的缺失看,心情跟著眼睛所見起起伏伏,就會生出很多紛擾的事。人一定要懂得包容,包容才能平等看待一切眾生,跟眾生共生共處,生活才會和諧,在和諧當中才能生起慈悲和感恩,能夠看見別人的優點,看見別人給予自己什麼,就會生起感恩報答的心,此時才能提起相續的正念,做到真正的正念隨念。

包容的心

師父上人開示:「人與人之間要有包容的心,每個人都有優點、都有缺點,對別人的優點我們要學習,對於別人的缺點內心要放下,並以此警惕自己,這樣人生才能進步,而非在這當中分別計較,譬如初發心出家的年輕人,我會包容他們因為尚未突破心境而產生的煩惱,為什麼呢?因為我一路走來,知道這路要怎麼走,那智慧之門要怎麼去開啟,初發心的人還不曉得,還在尋找那道門,這都是我們要去包容的。老者要有長輩的風範,要愛護年輕人,而年輕人要照顧老者,向老者學習,這樣才能不斷地傳承下去。」

為什麼累?

師父為大眾開示,現階段常住把大家都照顧得好好的,但是為什麼大家仍無法得到快樂?其實不是因為負責的事務讓大家覺得累,而是自己的心讓人覺得累!對現狀不懂得知足、感恩,所以遇到一些事項上的變動時,心就會開始造作煩惱給自己,煩惱一旦造作起來就很難停止,在煩惱中自然無法把負責的事做好,如此便覺得好像是事務讓自己疲累,殊不知一切的源頭是自己的心。所以人一定要懂得知足,懂得心懷感恩,否則即使給你再好的環境,也是不會快樂的。

「觀」出快樂

師長開示,在越沒有人看見的地方越要攝心,但是大家連在有人看見的地方都無法攝心,這樣是無法好好修行的。現在人很缺乏的就是「觀」的功夫,人應該要時時刻刻觀照自己,而不要總想看著別人,看別人看多了就容易起分別,對別人起分別的同時也會造成自己的煩惱,得不償失!應該多把心思和時間用在觀照自己,才能真正地找到自己煩惱的根源,不要總把不快樂的責任推到他人身上,要知道快樂和不快樂都是源於自己的心。

法句、法義、法味

一日,法師開示:「我曾經為一位教授的著作『雜阿含經』寫序文,提到三句話,分別是法句、法義、法味,現在年輕的法師或研究學術的學者,說的大部分是法句,常常是資料很豐富、引經據典;在各個宗派上做比較,深入去了解,這叫做法義;那甚麼叫做法味呢?就是一個人出家久了,對佛法的信、解、行與體悟的心得分享,這是法味。出家人的生命力從哪裡來的呢?是從出家人的身教,即是身體力行,而非言教。宗教的力量、宗教的體驗都是從身教來的,我看到鄉下有些道場,那裡的住持老法師不一定受到很高的教育,也不一定會講經說法,但他的弟子,教育程度也都很高,那是因為師父的身教德行感召,攝受眾人,由此可知,佛法的力量還是從身教發起,這是有次

學佛是學習佛法的正見

一位信眾身體檢查,結果發現初期惡性腫瘤,和師父上人談話中,他說:「師父,我不想理它,我有在學佛修行,日日懺悔業障,沒關係的!」師父上人慈悲開示:「修行是修心,修心中的正見,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心經說『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人生總是要面臨死亡的那一刻,學佛是要我們深觀世間的無常,破除無始以來對『我』的執著,脫離對生死、執著的恐怖,不是讓我們不治療或不去想它就好,而是教我們心中存有佛法正見,而不畏懼死亡!」

隨喜功德的讚嘆

只要有信眾拿物品來寺裡供養大眾,師父們都必須宣布告知大眾,師父上人開示:「在這末法時代,能夠虔誠來到寺裡燒香、禮佛,已是具備相當善根因緣,能發心拿物品供養大眾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值得讚嘆!所以負責宣布哪位菩薩拿什麼東西來的時候,必須懷著感恩的心、隨他人歡喜的心,誠懇表達出對方供養的那份心意,這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形式上的宣布,敷衍了事,這不但不能夠讓布施供養者心生歡喜,自己也無法從中得到隨喜的功德。」

說法的功德

師父上人開示:「為什麼現在修行的人,內心總是缺少喜悅呢?因為缺少佛法甘露!相對來說,講經說法的法師功德很大,佛經中佛陀也特別強調對於說法的法師,大家必須要做到恭敬、供養、尊重、讚嘆,聽法者絕對不能存有『說歸說,聽不聽是我的事』這種心態,這是很大的過失,對人不尊重,即對法不尊重;對法不尊重,即是對佛不尊重。說法者只要能說一句正法,就能讓正法得以流傳世間,讓眾生身心自在,這就是說法者的功德。」

事上不圓滿,理上不可能圓滿

師父上人開示:「在生活中,如果人際關係不能和諧,是無法修行的。譬如當初在慈光寺這塊土地上的付出,附近居民的個性特別強悍,只要想在地方上有所建設,都必須要找對方法溝通,才能順利進行,而且對鄰居尤其照顧,彼此同住在一個區域,更要彼此幫忙,不要彼此障礙,自己寧願吃點虧,也要換來處理事情的圓滿。只有當我們將周邊的人際關係做好,事相上圓滿了,理上才能圓滿,好好地安心修行!」

如何結緣

佛經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但是要如何廣結善緣,師父為大眾開示:要用行動去結緣,當下的因緣需要你,就把握時間去做,廣結善緣才能讓修行的道路沒有障礙。與人結善緣並不困難,有時只要開口去關心他人,問候一下就能結善緣,又或者只是一個貼心的動作,就能讓人感到溫暖,如果只是在這麼小的事項上都無法用心、無法行動,緣的種子都種不下去,更何況要「廣」結眾緣呢?

細節造就因果

師父開示,一件事情的發生一定都有它的因果,不會沒有任何原因就憑空出現。會覺得它憑空出現,是因為我們對事情的「因」都太過疏忽、不重視,所以當「果」成熟時,我們就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更不用說要以正念去面對那個「果」了,這也是為什麼師長總是不厭其煩的,在事情的細節上做叮囑和要求,因為這些細節就是「因」,事情延續到最後的發生就是「果」。所以下次在做事後檢討時,不要只針對「果」去做評論,而是要往前追溯找到它的「因」是什麼,才能真正的進步。

發揮生命的價值

師父上人開示:「人生要能修習善法才能發揮生命的價值,善法從何修起?首先要能調整自己的心念,心念是非常微細的工具,要懂得如何操作,才能發揮作用,沒有掌握好,自己不斷造業都沒有知覺。就如我的心念時時都很好,所以能帶快樂給和我相處的人,默默地祝福每一位與我有緣甚至無緣的人。人生走了大半輩子,感覺 日子如流水,所以很珍惜每一天的時間,把握每一個當下修習善法的因緣。」

發願,從身邊做起

一日師父上人開示:「『行山願海』,我們發的願常常以海作比喻,像海一樣那麼廣那麼深,發願之後就要從身邊做起,譬如夫妻相處之道,先生把太太當作觀世音菩薩,太太將先生當作釋迦牟尼佛,那麼,如果是觀世音菩薩責罵你或佛陀責罵你,你還會生氣嗎?當然不會,所以太太教導我們,我們會很感恩,先生說話時,則要諦聽!諦聽!這樣夫妻間就絕對不會生氣爭吵了。禮佛誦經不是真功夫,心行才是真功夫!」

同行同願

一日,師父上人開示:「我們大家在一起,好像共乘一條船、同一條心,在這船上的每個人都是互為因緣、相互依存的,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好這條船,一個團體如果有共乘一條船的觀念,彼此在一起就不會計較工作,也絕對不會隨意起煩惱,做出危害團體名聲的事情,因為知道,如果船不小心有了漏洞,不只是一人有生命危險,而是全船的人都會置身危險之中,所以放下自我,以大局為重。」

不爭先後

一日,法師開示:「昔日有人問,是先有雞呢?還是先有蛋?其實這在佛法上是戲論,兩者是互為因果的關係,並非先後的關係。在生活中,我們常常也為了爭個先後而爭執不休,『都怪你,你先那樣對我,我才這樣對你的』、『要不是你先…我也不會…』,不論夫妻間、同事間、朋友間或親人之間的爭執,總是因為如此而產生,那該怎麼辦呢?有個字可以解決一切,那就是『讓』!男人可以讓女人才是真正大丈夫,做個能夠讓別人的人才真是大度有量,對方正在氣頭上,我們少說兩句,為什麼非得爭個輸贏對錯不可呢?人際關係如果可以遵循個『讓』字,便什麼事也沒啦!」

以公為主

師父開示,一個道場要和諧,一定要互相幫忙、互相協助,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公共為主,不要只為了自己。要站在常住的立場去思考、去做事,每個人都會老,會往生,而道場則是百年之計,佛法的流傳更是永久的,一個道場的危機通常都是因為人的缺陷造成的,所以隨時都要以常住的立場去處理事情,不要害怕承擔責任,勇敢承擔、歡喜去做,其中點點滴滴都可以為自己累積福報,福德具足方能荷擔如來家業。

在職事上培養福報

師父為大眾開示,佛陀教誡弟子「怕沒有道,不怕沒有糧」,現在慈光寺處於很幸福的階段,來來去去的物資很多,而道場的資源就是十方來十方去,相互祝福,但是不能因為東西很多,看久了卻變得不懂珍惜,更不能拿常住的東西在私底下和人攀緣。常住分配給你的職事,是一種信任,也是一份責任,所以一定要用心去承擔,一個單位就有一個權力,如果能善用權力,為常住做事,便是在為自己培養福報。

護持他人的發心

師父為大眾開示,身為出家人本就應以慈悲為懷,慈悲就是要拔苦予樂,不論遇到什麼樣的人都要以慈悲心對待,帶給人快樂,要知道志工們有善根來道場發心,我們就應該守護他們的善根,要讓他們來三寶地工作得很快樂,而不是工作得很有負擔,如果志工們承擔得工作太重,那就無法生起歡喜心,時間久了善根也就萎縮掉了,所以我們一定要避免這種情況,以慈悲護持他人的發心也是發心,這樣也才會得到功德福報。

大悲心

師公開示:「舍利弗問佛陀要修幾法才能得到功德?佛陀說『修一法即可,即大悲心』,舍利弗又問:『娑婆世界的眾生貪嗔癡很重,為何佛陀還要到娑婆世界度眾呢?』佛陀回答:『為成就大悲』。佛陀已經成佛了,都還必須成就大悲心,何況是我們!所以當我們對別人做出了貢獻,卻沒有得到回報時,如果不是立足在大悲心之上,便很容易退轉,如此就無法堅持善行,成就無上菩提果,沒辦法自利更無法利他,因此,唯有大悲心能行一切方便來度化眾生,所以大悲心是一切善行之初。」

互為善知識

為什麼大家共事相處在一起,產生的摩擦多於和諧,那是因為心中有太多的人我分別,我是我,他人是他人,這個人對我好,那個人對我不好,總是用分別的心眼去看待他人,分別心一旦生起,就無法平等的看待事情了。其實,要想與人和諧共事,就要把每個人都當作自己的善知識,任何人都有可學習和警勉之處,而且沒有人會永遠順遂,在別人低潮時就要伸出援手幫忙,大家互為善緣有來有往,這個團體才會和諧和樂。

直心直性

一日,有位信眾讚嘆師父上人:「直心直性,唯有道場」,師父上人見了有感開示:「在社會上是非常現實的,你爭我奪,誰要為誰治心呢?大家在一起常常是敷衍應付,表面和樂融洽就好,唯有在道場,善知識或自己的師長才能直言不諱地點出自己的缺點,幫助我們改往修來。而人都有惰性,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氣,個人獨自學習,容易憑心情而學,所以依靠團體,有師長鞭策鼓勵是非常重要的,再三地指正,正是為了提醒自己時間飛逝,要努力修行勿生懈怠,更要恆常懷著慚愧心與感恩心。」一日,有位信眾讚嘆師父上人:「直心直性,唯有道場」,師父上人見了有感開示:「在社會上是非常現實的,你爭我奪,誰要為誰治心呢?大家在一起常常是敷衍應付,表面和樂融

辦法在心中

很多時候「沒有辦法」這四個字,會被我們掛在嘴邊,然後成為自己做事不用心,貪懶休息不求精進的藉口。辦法是人想出來的,只要有心沒有做不到的事,當自己的力量有限,就要懂得下心去請教別人,和人討論,而不是待在原地不動。修行也是一樣,大家都知道習氣難改,但難改並不代表改不了,關鍵在於決心,若沒有改變的決心,師長教導再多的方法給你也是無用。